石朝江风采录 麻福昌
编者: 石朝江同志是贵州省易经研究会智库要员,贵州省易经研究会副理事长,贵州省易经研究会易学堂副主席。在中国苗学研究领域独树一帜,创获良多。有苗疆骄子等美誉。朝江同志说的极是:“职称到顶,研究还没有到顶,我的研究计划还没有完成,而且还有新的研究任务压下来。” 行政和学术是有区别的。在学术研究领域,是有其特殊规律的。不能搞年龄歧视。作者“废止年龄歧视”【http://www.cnyijing.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09 http://www.cnyijing.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87 http://www.cnyijing.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92 http://www.cnyijing.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52 http://www.cnyijing.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76】 曾经在网络广泛传播,说明年龄歧视倒行逆施不得人心。学术研究是没有年龄限制的。学术研究是有持续性的累积性的创新性的。干读写学悟用一辈子没有年龄限制的。特依据微信聊天记录不定期转录,以飨读者。
我的苗学研究(五)
石朝江
2010年,我凭据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被评聘为二级研究员,这是社科系列的最高职称的了,一级就是院士了(国家对社会科学不评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自评学部委员,享受院士待遇,劳动人事部不认可),作为农民工进城,我已经很知足了。 职称到顶,研究还没有到顶,我的研究计划还没有完成,而且还有新的研究任务压下来。 我的主攻方向是苗学,但在社科院既当专家,又当领导,必然要承担一些省级的其他研究项目。上级交办的任务要完成,但主攻方向始终不能变。 我在前面说过,有一些项目是穿插着进行的。我穿插着进行的项目主要有: 一是《贵州就业与再就业研究》,这是2001年下达的一个省长资金课题,当时一共下达的是5个课题,一个院领导牵头完成一个。我带着所里的同志,一年多点就完成了该研究任务。本书25万字,由我主编,2003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二是《贵州建设避暑大省研究》,这是我申报的2006年省长资金课题,我领着两名青年科研人员完成了该研究报告(4万字),2007年8月31日,“中国避暑之都·贵阳”科学论证会在北京中国气象局召开,我应邀专门介绍贵阳的气候及环境,由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专家组成的论证组经过认真评议和论证,贵阳市荣获“中国避暑之都”称号。 三是《中国史前史研究》,这是我申报的贵州省高层次人才特助经费项目。由于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研究苗族必然涉及中国上古史。院里要求带头申报课题,我设计报了并不期望立项,但还是立项了。立项就要积极完成。我断断续续的花近三年半时间,完成了该项目研究。2012年,由省委宣传部资助,民族出版社出版,书名为《中国史前史读本》。北京的一些书店及网络,将《中国史前史读本》列为畅销书推荐。 四是《贵州民族地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研究》,这是一个省长资金课题,我只带领一个青年科研人员,历时半年多就完成了。该研究得到了省领导的肯定。 五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苗族卷),这是由上海出版集团策划,国家民委作为总顾问单位的国家重点对外交流图书,我担任(苗族卷)主编是国家民委推荐的,因为太忙我曾另荐一位同志出任(苗族卷)主编,但该同志半路退却了。我只能硬着头皮承担下来。我组织十多个科研人员,断断续续花了3年半时间,终于完成了(苗族卷)的编写。《中华民族文化大系》(苗族卷)正在上报相关部门审查,有望明年出版。 还有其他研究项目,不再一一赘述。 上述研究任务要完成,但我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苗学研究上,大量的研究撰写苗学论文,这才是我第一位的任务。因为我还有两部通论要出版。 2004年,省人事厅下达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编制方案,该方案不设专职党委副书记。我已经多年来以社科院党委副书记的身份分管科研了。我向组织上提出,由党委副书记改为副院长,单位主要领导劝我要慎重,因为党内职务比行政职务重要。我才不这样认为,我写了书面报告。省委讨论之前,记得当时省委副书记孙淦找我谈话说,由副书记改为副院长,给外的印象是降职使用了。我回答,孙书记,我不在呼,我就是一个做科研和管科研的人,由副书记改为副院长更好,外面认为副书记是个党务工作者,副院长则是个专家。后来省委研究同意,我由社科院党委副书记改为副院长。 我是历来拒绝采访的,2010年,《贵阳日报》青年记者郑文丰,通过朋友介绍硬要采访我,开始我和以往一样,一口拒绝的。但后来我还是接受采访了。一是我经不住郑记者的磨了,二是我被郑记者的职业精神感动了,破例接受了他的采访。郑记者是一个思想敏捷的人,特别善于抓重点,善于洞察一个人的思想走向。采访完之后,没几天,他就在2010年5月20日的《贵阳日报》上,以“为苗族文化寻找出口——访我省著名苗学专家石朝江”为题,报导文章几乎占了一张报纸的版面。 郑文丰记者以三个小标题概述了我的基本情况,一是“累于仕而解于学”; 二是“比较视野下的苗学突围”; 三是“耕外全无事,胸中无有天。”郑记者写的太符合我的实际了。 2015年,贵州省人才办和贵州省民委共同资助,我的第二部通论即《苗学通论续论》(100万字),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贵州苗学会在贵州民族学院召开了《苗学通论续论》出版发行会,与会专家学者对该书又予以高度评价。
(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