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人天合一大生态,太极文化千古光。“太极文化由来已久”(习近平主席语录)。至迟在十七世纪,易经就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启迪人类的智慧。其中有莱布尼兹、爱因斯坦、波尔、黑格尔等那样的科学巨匠和科学巨人。易经作为中国文化的名片,走向世界由来已久。然而,由于历史的加减乘除,易经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特别是封建时代,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为维护统治者的权威和统治地位,奉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统治理念,易经往往被束之高阁,暴殄天物,“藏在深闺人不识”,仅皓首穷经者能够得以望其项背,或落到三教九流手中,难登大雅之堂,宛如璞玉浑金之在泥土,被埋没其闪光。中国易经事实上是一部生态大书。黎斌同志大作揭示易经的人类最优秀的全域价值和生态文化理念,致力于让易经文化为人类的文明健康进步做贡献放射光芒,传递易经正能量,“激活中国《易经》迫在眉睫”,发出易经工作者的正气之声,值得肯定。贵州省易经研究会的学者,自掏腰包,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为贵州为中国为世界贡献自己的心血精力,十分可歌可泣。文以载道,十分精彩。兹本着双百方针,在我们网站发表以引起广泛关注,以飨读者。
中国《易经》:人类最优秀的普世价值和生态文化
作者:黎斌
产生于上古时期的中国《易经》,不仅是中华文化之源、诸经之首、诸学之母,而且也是全人类最优秀的普世价值和生态文化。几千年来,易经犹如思想灯塔,朗照着中华民族的遥远航程,同时也广泛惠及人类社会的进步。然而,由于诸多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只知道西方《圣经》,对中国文化名片《易经》所知甚少,《易经》成了“养在深闺人未识”,未能很好地造福国家,造福世界,造福人类。当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世界急需一种更为优秀的普世文化来促进“和平与发展”,对此,激活中国《易经》迫在眉睫。
一、《易经》是一部超级哲学和超级科学
哲学和科学均属文化范畴,世界上关于哲学和科学的书籍千千万万,但同时具备哲学性和科学性的书籍却为数不多。易经不仅是一门哲学,而且也是一门科学。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只片面地看到《易经》预测文化这一面,将《易经》视为“风水、算命”街头文化,或者将《易经》视为儒家文化。殊不知,易经是一门历史悠久、高雅而洁静的文化,历来被称为“诸经之首”。孔子是历史上研究易经的第一人,写了十篇心得体会,即后人所说的《易传》。实际上,《易传》不是《易经》,易经只是伏羲的《连山》、黄帝的《归藏》、周文王的《周易》;《易经》是客观文化,是关于天、地、人的学问,《易传》则主要是关于人的学问;《易传》开儒家文化之先河,主要归属于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根在《易经》。
从哲学角度看,易经诠释了上古时期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哲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核心力量。《易经》以阴与阳、空间与物质等二元观,以天人、人物、人人等联系观,以日月升降、事物动静等发展观,以立体卦、三爻、六爻等全面观去看待世界。后来的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无不打上易经的烙印,老子、孔子、朱熹、王阳明的“无、道、理、心”思想均建立在早期的易学思想之上。可以说,《易经》不仅是哲学,而且是哲学之根。
从科学角度看,《易经》又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自然科学,广泛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等各个领域。《易经》在古文献中往往归属于“术数”类,这说明易经是具有特定方法的科学,这一特定方法不仅仅体现在预测科学上。《黄帝内经》是易经在中医领域的诠释;德国科学家莱布尼兹在研究传教士白晋从中国带来的《易经》后,发明了“二进制”,进而才有了今天的计算机和电脑软件;易经64卦与化学元素有着紧密联系;易经的阴、阳元素与现代物理学中的暗物质、暗能量、明物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易经的空间、物质理论与数相思维方法对当代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人类学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一切说明易经不仅是一门哲学,而且还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科学。 《易经》不仅是哲学和科学,而且还是超级哲学和科学。 之所以说它是超级哲学,是因为易经研究的视野非常高,涉及的哲学问题非常深而广。普通哲学一般只从人的角度去进行平面思考,而易经是从“天地人”三维角度去进行立体思考,易经八卦每卦均由三爻组成便证明了这一点。不仅如此,易经六十四卦每卦均由六爻组成,从人体坐标之前、后、左、右、上、下六个维度去思考问题,同时,每个维度均从“变化”角度(即爻动)去分析,并结合变化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综合考虑,这样一来将哲学思考的维度和信息量放大,构成了宇宙全息模式。同时,易经之卦,将事物挂起来从四面八方、各个维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使我们的观察、判断更加清晰而准确,这是普通哲学难以达到的。比如,在判断一个人有几只耳朵这一问题上,如果站在侧面看是一只耳朵,如果增加维度从前后看是两只耳朵,可见观察分析事物的维度越多,所做出的判断越准确。此外,普通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而《易经》哲学研究的是空间与物质的关系问题,不去讨论谁第一性谁第二性,而是关注相互之间的融合与共生。中国《易经》认为“万物平等”、“天地无尊卑”、“日月同重要”、“男女都一样”,这正如一枚硬币,正反两面同属一体,不是“两张皮”,由此,我们可见管窥《易经》文化的超级哲学性。
之所以说《易经》是超级科学,是因为《易经》研究的对象不仅仅是社会科学问题,而且还广泛涉及自然科学和各种边缘科学。最重要的是易经研究的是天地、宇宙、人类的起源与发展问题,研究的是空间、物质、生物、人类等的作用机理,研究的是宇宙是怎么形成的?物质是怎么形成的?人类从哪里来?等等重大而深奥问题,这是普通科学难以达到的。此外,易经的研究方法是十分独特而科学的,使用的思维模式也与普通科学不同。易经更重视客观思维、“相、数、理、占”思维,特别是其中的数相思维,采用数学模式进行客观分析和判断,而不是用“心”去主观推导。比如宇宙的本源是“11”,阴阳为“21”、天性为“11”,人性为“110”、“物质来源于数的平方,存在于数之阴阳”、“天文数有0无10,地理数有十无0”、“四中有五,五中有四”、乾为“111”,坤为“222”等等。所有这些,充分说明了《易经》不同于一般科学,而是一门超级科学。
哲学的根本问题,从社会制度来说是“公”与“私”的问题。中国上古时期,天下为公,伏羲以木德王天下,以《连山》易治天下。黄帝以土德王天下,以《归藏》易治天下,这一时期,用易经《坤》代表。自从夏朝家天下后,中国社会进入以私有制为主的封建社会,这一时期,用易经《乾》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又进入公有制社会,又进入易经《坤》中。可见,中国社会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公私公”或“坤乾坤”三个阶段。中国哲学发展也经历了“客观、主观、客观”、“唯物、唯心、唯物”三个阶段。
当下,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缺乏核心价值观,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应融入西方价值观,有的学者认为只有信耶稣才是真信仰,等等。对这些观点,笔者不想妄加评论,只想说一句“一字不识,人都认不得”,只想问一句:“了解易经吗?认不认黄(黄帝)?”。中国没有核心价值观吗?没有好的价值观吗?让我们看看历史吧!西方价值观和信仰主要来源于西方宗教的主张,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均产生于公元一世纪左右,最早的佛教也只产生于不够远的公元前六世纪中叶(中国春秋时期),而中国的《易经》产生于上古时期,伏羲的《连山》易、黄帝的《归藏》产生于公元前三、四千年左右,比西方宗教早了几千年,最晚的《周易》也成书于西周初年,也比西方宗教早得多。也就是说“公为天下”、“平等”、“博爱”等思想,早在上古时期的中国《易经》中就提出来了,中国《易经》才是世界普世价值思想之源。正因为如此,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才说:“中国文化是世界的最高模式,因此,21世纪,文化是属于中国人的”。
关于哲学的未来发展,有学者根据人类的进化和世界哲学的发展情况,将哲学文化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十四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之前的低级阶段,十五至二十世纪的中级阶段,二十一至二十四世纪的高级阶段,二十五世纪以后的终级阶段——统世哲学。对这一划分笔者不想评价其对与错,但有一点需要说明,中国《易经》才是未来最先进、最优秀的统世哲学,关于这点,笔者将在下面作进一步论述。
二、《易经》价值观、世界观、生态观的普世性
价值观、世界观和生态观是文化的核心,评价一种文化,必须要审视它的价值观、世界观和生态观。西方国家十分重视文化的普世性,以此来构筑自己的文化高地。18世纪,法国大革命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西方国家对此大加宣传,在世界形成了广泛的影响。相反,对于更具普世价值的《易经》,却在国际上宣传和传播不够,这不仅影响了《易经》价值在国内的发挥,同时也使这一优秀文化未能在国际上放出它应有的光芒。
事实上,西方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普世价值理念,早在中国上古时期的《易经》中就已充分体现。易经《坤》为地、为母、为公、为众、为共、为和,阐述了“平等、博爱”、“公为天下”的普世价值理念。同时,中国上古时期,天下为公,伏羲以《连山》易治天下,黄帝以《归藏》易治天下,均以“山连地、地连山”之和谐、平等、博爱思想治理天下。易经《同人》强调不仅要“同人于门”、“同人于宗”,而且要“同人于野”,即不仅要团结同一国家、同一民族的人,而且要广泛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充分体现了“平等、博爱”这一普世价值观。
中国儒家普世哲学思想也根源于《易经》。春秋时期,我国第一个研究《易经》的孔子,在学习、研究《易经》的基础上,借鉴易经《坤》、《同人》的思想,提出了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的理想。孔子创立的儒家,提出了“仁爱”、“和而不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与几乎处于同一时期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样的,其价值观均具有普世性。中国战国时期的《孝经》,明确提出了“博爱”理念,启蒙读物《弟子规》强调“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教导人们从小就要树立博爱思想,其价值观同样具有普世性。以后的如范仲淹的“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子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则”等等,其价值观同样具有普世性。
对此,可以看出,中国《易经》不仅是中国文化之根,同时也是西方普世价值观之源。
《易经》价值观的普世性主要来源《易经》世界观(宇宙观)的普世性。《易经》之太极图将宇宙视为一个整体,其间包括空间与物质两大部分。太极图的圆圈代表空间,中间的“两条鱼”分别代表阴、阳两种物质。空间大到无外,包容万物;物质小到无内,存在于空间之中。同时,阴阳两种物质“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这与佛家“万物互即互入”的思想是一致的,可见易经对佛家的影响力。易经八卦之三爻,上爻代表天,下爻代表地,中爻代表人,人生天地间,顶天立地,同在蓝天下,同在地球上,这正如《弟子规》所说的“天同覆,地同载”,所以地球村的人“皆须爱”。
易经《乾》、《坤》二卦也分别代表天和地,并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要求人们以厚德来承载发展成果,体现了一种厚爱的普世价值观。此外,源于易经文化的中国汉字“天”字,天中有人,人在天中,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普世思想;源于易经文化的中国汉字“好”字,左女右男,体现了一种“阴阳和谐”的普世世界观。此外,中国人敬畏天地,与西方人敬畏“上帝”是相通的,同样体现了一种敬畏客观世界的思想。可见,《易经》价值观的普世性主要来源于《易经》世界观(宇宙观)的普世性,并且这种普世的世界观(宇宙观)在时间上同样比西方早。
中国普世文化与西方普世文化,除了在时间上存在差距外,在文化载体和实施手段上也有所不同。西方文化的普世性主要体现在宗教文化,而中国文化的普世性主要体现在易经、道家、儒家等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普世性主要通过宗教形式来实施,中国文化的普世性则主要通过道德教育形式来实施。在西方文化中,人有“原罪”,人性本恶,需要有上帝来管束,进而重视法律制裁。而在中国文化中,人性本善,相信天理、天道和良知的存在,因而更重视道德教育,更重视修身。两种教育模式既有差异性,也有共通性。
综上所述,中国《易经》的普世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天人同宗;二是天下为公;三是宇宙同人;四是空间生态。这一普世价值观相对于西方来说,一是时间早,产生于上古时期;二是角度高,不仅立足于地球,而且立足于宇宙;三是更具有和谐性和生态性,不仅关注地球的和谐与生态,而且关注宇宙的和谐与生态;四是文化体系更为完善,普世价值内涵更为丰富。对此,中国《易经》应是世界最古老、最先进、最科学、最优秀的普世价值和生态文化。
三、《易经》普世文化和生态文化的当下价值
“生生之谓易”。中国《易经》是关于生的文化,洋溢着强大的生命气息,它的出发点和落实点在于促进人与天地“生生不息,化化不尽”,在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持续发展,在于促进世界和宇宙的生态平衡和生态文明,包括自然生态、人体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平衡与文明。
从自然生态角度看,由于人类的发展和科学的无限膨胀,地球的生态环境遭到了较大破坏,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由于对经济价值的无限追求,世界生态环境每况愈下,情况越来越坏。尽管近年来世界各国均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性措施,但发展不平衡,情况仍然不可乐观。这个中原因除了人类生存发展驱驶外,关键在于缺乏一种共同的、普世的生态价值理念和思想,导致世界各国各行其是、我行我素,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不够强。中国《易经》向来重视“自然生态”环境,将人纳入到天地、宇宙这一整体中去考虑,将人作为大自然的一个分子。因而提出了天地人“三才”、“生气”等生态思想,倡导“天人合一”。不仅如此, 《周易·乾》启示我们:“乾”为“天”。天有天气,应保护好天之生气。天有天道,应顺天行事,不违自然,做到“天人合一”,才能“元亨利贞”。天体如人体,是一个有机体,天中之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人生天地间,上顶天,下立地,天有生气,人才能接纳生气; 《周易·坤》启示我们: “坤”为“地”。地有地气,应保护好地之生气,接纳地之生气。地有地道,应遵循地道,按地道行事,才能“利贞”。大地如人体,是一个有机体。山脉是大地的身体,水和石油是大地的血脉和骨髓,天然气、页岩气等是大地的气流,土地是大地的皮肉,草木是大地的毛发。只有山水好、土地好、地气好,才能生气旺、草木旺、人丁旺,正所谓“地善则苗茂,气好则人荣。”大地有生气,人才能接纳“生气”;《周易·井》、《周易·节》启示我们,用井还需养井,役物还需养物,消耗资源要有所节制,“天行有常,用之有度”。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索取必须节制,索取必须有度,开发必须科学。
在《易经》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先民和后世子孙,以及诸子百家,均重视生态、保护生态。上古先民早就认识到自然生态的好坏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因而有“万物相感”的原始哲学观,以及“人与天地相参”的朴素生态观,并倡导人类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和保护自然。他们严训子女:“人怕伤心,树怕剥皮”。《走进伏羲》云:“吾身即天地,而上下同流,万物一体”;神农炎帝倡导“因天地之资而与之和同”、“合天人之和”。《内经》强调“人参天地”,道家倡导“道法自然”,儒家从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和生存方式角度倡导保护生态。可见,中国《易经》对当前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下价值。
从人文生态角度看,由于世界各国画地为牢、各自为阵,长期以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生态环境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东西方价值观的冲突,经济上的制裁与反制裁,政治上的尔虞我诈,军事上的相互竞赛,文化上的相互抵制,等等,给这个世界带来了许多不稳定和不安全因素。中国《易经》十分重视“人文生态”建设,易经《家人》将世界视为一个家,将地球视为人类共同的家园,强调“家和万事兴”;易经《中孚》启示人类要坦诚合作,共同享受人类社会发展的成果,正如其九二爻辞说的“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易经《恒》启示人类应注重道德修养,其九三爻辞强调“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易经《观》启示人类要以人为本,关心众生,关心世界人民的生存与疾苦,其上九爻辞强调“观其生,君子无咎”;易经《临》启示各国领导者要“知临,大君之宜”,理智地处理世界大事,才是好的领导者;易经《谦》启示人类应谦和相处,这样世界才吉祥,正如其九三爻辞说的“劳谦君子,有终吉”;易经《同人》启示人类不仅要“同人于门”、“同人于宗”,还要“同人于野”,不仅要加强国内团结、民族团结,还要广泛团结世界人民;易经《讼》启示人类应和睦相处,不争讼、不折腾,否则将“终凶”;易经《师》启示人类军事只是一种保家卫国的手段,用师、行师必须“师出以律”,必须正义,符合天道、地道和人道,否则将如其初爻爻辞说的“否藏凶”;易经《坤》启示人类应“厚德载物”,应具备大地一样宽厚的德行,来承载其发展成果,否则将如其上六爻辞说的“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自取灭亡。
当下的中国,正如拿破仑说的是头醒来的狮子,但也正如习近平主席说的是头醒来的善良狮子。拿破仑还说,这头醒来的狮子将大吼一声。是的,这头醒来的狮子是要大吼一声的,但吼的是精气神,吼的是文化,吼的是生态,吼的是发展,吼的是和平,而决非恐吓与威胁。这不仅是由中国文化的和谐性和生态性决定的,也是这个民族崇高的德行决定的,更是这个国家易经文化的普世价值和客观思维决定的。 “十八大”以来的中国,正在致力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的发展着眼于世界和宇宙生态,着眼于人类的共同进步,中国是一个对人类、对世界、对地球、对宇宙负责任的国家,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发展感到威胁,不过是杞人忧天,中国的和平崛起对全人类、对整个宇宙来说都是一大福音。
四、加快推动中国易经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人类进步、世界和平与宇宙生态
“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并提出了明确要求。2013年8月19日,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部署。中央政治局围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行了集体学习。中央宣传部部长刘奇葆也强调要“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对此,笔者认为当下之中国,不仅要抓好“新常态”下的经济建设,更应抓好“新常态”下的文化建设;不仅要抓好“新常态”下的国内建设,更应抓好“新常态”下的国际建设。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优势,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加快推动中国易经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以促进人类进步与世界和平。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以大文化的态度,正确认识易经文化。长期以来,由于“十年动乱”,加之一部分不学无术之流利用易经招摇撞骗,致使中国老祖宗发明的易经文化蒙受不白之冤,被国人当作封建迷信而排斥、抛弃。相反,一些不健康的西方文化趁虚而入,侵占了我们的精神家园,致使我们的文化自信,以及精神、道德等,都受到了较大的损伤。即使在今天,一谈到国学,相当一部分人只知道道学、儒学,而不知《易经》,这真是国人的悲哀!随着不断的正本清源,相信越来越多的国人将逐渐认识到易经文化不是迷信,而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超级哲学和科学,是哲学和科学之根,是中华文化之根,是世界文化之源。
对此,我们应进一步以哲学和科学的态度,提高对易经文化的认识,充分认识到易经是哲学、是科学,充分认识到“新常态”下易经文化的当下价值,充分认识到易经文化对当今我国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其次,应从大战略的高度加强中国易经文化教育,把根留住。美国原总统尼克松在《不战而胜》中说:“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回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文化教育、特别是传统文化教育上却没有很好地实现同步,一部分年轻人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文化层面出现断层,精神层面出现缺钙,内心充满了迷惘、惶惑和浮躁,如此下去,其危险可想而知。国学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基,易经文化是国学之根,是儒道文化之根。而易经之根在伏羲的《连山》易。看看“根”这个字,左“木”右“艮”,伏羲以木德王天下,以《连山》易治天下,《连山》易以“艮”为首卦。再看看“眼”这个字,左“目”右“艮”,“艮”为伏羲为人,所以民间称人为“眼睛人”;如果我们看不到眼中之人,就是“目中无人”;“艮”又为《连山》易,是易经之根。我们抓住了易经文化,也就意味着抓住了中华文化之根;我们弘扬了易经文化,也就意味把中华民族之根留住。只要中华民族之根存在,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化,中华民族将永远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对此,国人应反思,对自己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不学,我们还学什么?我们应将祖宗发明的《易经》走进课本、走进课堂,加强易学的基础教育。同时,我们还应将易经纳入干部教育重要内容,让干部带头学易,不断加强其易学、易学修养,提高其易学素质。此外,我们还应大张旗鼓地弘扬易学,以各种形式加强易学社会教育,不断提高国人的易学文化素质,促进易经文化与智慧为我所用。
第三,应以大视野加强中国《易经》传播,为世界输送文化新风。明代,西方以“传教士”形式,将西方宗教文化的普世价值观传播到了东方。近年来,韩国以一部《大长今》,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了韩国文化。我国近年来,通过在世界各国设立“孔子学院”,将中国的儒学文化传播到了世界。但由于西方是宗教文化,儒家是道德文化,两种文化在价值取向上不够融合,加之西方国家对儒学的一些误解,给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带来了一定困难。在这里,我们不妨思考一下传播我们的易经文化,也许这一文化更容易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因为《易经》是客观文化,不是主观文化;是超级哲学与科学,而不是普通哲学与科学。同时,《易经》所用的思维主要是数相思维,而非主观思维和“心思维”,这更加符合世界人民共同的思维模式。
对此,为了让中国《易经》更好地走向世界,为人类社会服务,我们应进一步加大中国文化传播力度,特别是对易经文化的传播。应通过在世界各国设立“易经学院”、制作《大易经》等大型电视剧、大型易学论坛、权威易学刊物、大型国际活动等各种形式,让中国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让世界人民从易经文化的普世价值观和世界观中,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是一个崇尚道德的民族,中国的和平崛起对人类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正向意义。
第四,应以“大手笔”传播易经普世价值和生态文化,促进世界和谐发展。世界只有一个地球,珍惜地球,保护生态,热爱和平,共同建设地球人类美好的家园,应该说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中国《易经》“天人同宗”、“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宇宙同人”、“空间生态”等普世价值观和世界观,站在人类社会共同生存发展的高度来看待世界,契合了世界人民愿望,应当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信仰。
对此,我们应以“大手笔”举措激活中国《易经》,在国际上加强对中国《易经》普世价值理念和生态理念的宣传,争取世界人民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和信赖,并以此统一世界人民的认识和信仰,共同以《易经》的普世价值和生态文化指导人类的主观行为,共同以中国上古发明的“指南针”为世界前途指明方向,共同建设世界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共同建设人类社会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活,共同建设地球人类美好的家园,共同促进人类与天地的“生生不息,化化不尽”。
2015年2月6日星期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