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易经是中国的名片。黔门易是贵州的名片。这就是我们的自觉自信
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怎么能够不短视或斜视,怎么能够看清楚前
进目标并为此而努力奋斗呢?作者黎斌同志作为多维易创始人,从易经文化
的高度发现人们不可能发现的思南文化的靓丽风景线,十分难能可贵。值
得认真思考。
我们不论想问题做规划,没有整体观念,没有全局眼光,往往顾此失彼。
在这里,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无数宝贵的文化遗产,应该珍惜和应用
之。我们的老祖宗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易经是中国的名片,易经是中华民族
文化的源头活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无不打上易经的烙印。
中华民族的子孙,研究易经十分必要,这是发展创新的需要,中华振兴
和平崛起的需要。研经悟道保持特色,我们学习老祖宗的智慧,站在老祖宗
的肩上,才有可能站的更高看得更远啊。心手相牵齐努力,为实现思南梦、
铜仁梦、贵州梦,为实现中国梦而做出更大的业绩来吧。
思南县特色文化资源与利用研究
作者:黎 斌
[摘要]:思南县作为中国大西南的文化重镇和贵州省的文化大县,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特色文化资源厚重。然而,学术界长期以来对思南县的特色文化资源缺乏系统研究。在此,笔者运用文献法、田野调查法、对比分析法、“多维易”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思南县的特色文化资源与利用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填补这块的研究“空白”。研究结果表明:1、思南县有五大特色文化,包括特色地理地貌文化、特色历史文化、特色传统文化、特色“五古”文化、特色民族文化;2、思南县在其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上,近年来有许多亮点,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未能进行充分挖掘和开发利用,可供开发利用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大;3、思南县在特色文化资源利用上应立足“大文明、大文化”和“现实发展”,应重点实施三大战略,即整体而科学利用战略、品牌利用战略和创新利用战略;4、思南县在特色文化资源利用路径上,应围绕打造“思想南国”这一总体品牌,打造好“一个灵动点——乌江文化,两个制高点——中和山文化、万圣山文化,五张名片——思南古城、思南古屯、思南国学、思南石林、思南温泉”。
[关键词]:特色文化资源;文化旅游;思想南国、乌江文化、中和山文化、万圣山文化;思南古城、思南古屯、思南国学、思南石林、思南温泉。
贵州是中国古代南方东、西部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中国古代南方的“丝绸之路”,而贵州省思南县是这条通道和“丝绸之路上的“咽喉”与“中枢”。贵州省在古代最先开发的区域是东北部,而思南是这一区域的文化中心和是文化重镇。雍正五年署思南府知府冯咏在雍正《思南府志略》序中道:“即思南一郡之书,而黔之始末瞭然” (《思南府·县志》第386页)。思南县作为贵州省、中国大西南的文明重镇、文化大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十分厚重的、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这些特色文化资源不仅是当下思南的重要财富,也是贵州省、铜仁市和人类社会的重要财富,开发利用这些特色文化资源,对促进当下区域文化旅游和经济社会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 思南县的特色文化资源
(一)特色地理地貌文化资源。思南县位于北纬27°32ˊ-28°10ˊ,位于地球神奇的北纬30度文明坐标线附近,地球上四大文明古国均处于这一坐标线。同时,思南县还位于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梵净武陵的腹地,位于乌江文明的中枢位置。梵净武陵地区是地球最古老的生物基因库,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和古生物学家,在该区域的台江和剑河等地发现了5.2亿年前早、中寒武纪地质年代的三叶虫、史海百合、盘水母、拉氏螺、蠕虫类、菌藻类以及苔藓类和海绵、腔肠动物等古生物化石群;在该区域东部的黔江县官渡河西岸的山阳岭等地,发现了距今一亿至两亿年前的大量恐龙化石。思南县位于这一生物基因库的核心地带,境内分布着鹦鹉螺等古生物化石,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理文化地位。
思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唐书》称其为“牂牁要道”;《方舆纪要》称其“襟带川蜀,控扼黔楚,山溪连亘,地接黔播。”;《本志》称其“三山耸秀,二水分洲,上接乌江,下通蜀楚”;《旧志》称其“一江襟带于左右,重冈起伏于四隅,诚控夷咽喉之区。”思南县的地貌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全境由西南-东北走向的大山脉和大江组成,山水气势磅礴,长江上游南部最大的江——乌江自南向北流经境内。思南县地貌以山地为主,境内奇峰林立,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喀斯特地貌特征突出。思南石林占地面积4.9平方公里,是地球同纬度地区迄今发现的发育最好、生态保持最佳、保存最完整、出露面积最大的极具科普性和观赏性的连片喀斯特石林。思南县境内有大小溪流601条,溪流风光和峡谷风光资源十分丰富。
(二)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思南县所处的梵净武陵地区是人类重要的起源地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神农炎帝、轩辕黄帝、蚩尤、少暤青阳、颛顼高阳、帝喾高辛、祝融、重黎、吴回、共工、舜等均生活在这一区域(详见笔者的《山海经》中的“柜山”与“乌江”一文)。据笔者研究,思南县在先秦上古时期,并非蛮荒之地,而是处于《山海经》中的海内外文明圈内,有着悠久的上古文明,《山海经》中的“赤水”当是今天思南县境内的“乌江”。另外,笔者在思南县香坝镇乌江岸边的“雷公门”,发现了“雷公雷母”这一天然景点,“雷公门”或是中华人文始祖重黎、吴回、祝融等火神的故里。此外,思南县文家店镇境内的“双鱼井”(井内有两条反向而游的石鱼),当是“天然太极”,或是太极的天然发源地。
秦汉以来,思南县也并非“宇内之僻郡”、“逋薮之地”(《思南府志》序,田汝成)。思南县位于梵净武陵文明的“分水岭”地带,不仅具有厚实的本土文化、土司文化,还同时兼有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处于武陵山脉东西两面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交汇融合的前沿地带。同时,思南县还处于铜仁市两河流域文明(乌江流域文明、锦江流域文明)的乌江流域文明地带,处于历史上的赤水、涎江、德水的中枢,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
思南县具有悠久而厚实的历史文明。思南县是“黔中首郡”、“五郡古城”,是西南文明和贵州文明的起源地,是贵州最早的开发地,是贵州科举文化的起源。思南县有着厚重的夜郎文化和牂牁文化。知县杜昌堉在《印江尹公祠碑记》中道:“思南即古牂牁也。”(《思南府·县志》第404页);《思南府·县志》(第98-99页)记载:“《唐书》:牂牁要路。”、“县治[志]记: 牂牁要冲、蜀楚交会。”;“牂牁城,《广舆记》府城西,汉筑,唐改牂州。” (《思南府·县志》第111页);明代贵州巡抚郭子章在其《题中和山寺壁-追怀李同野》中写道:“山绕牂牁水满溪,德江深处穴鲸鲵。二田一夕成亡虏,五郡年前冀旧题。文物依稀荆楚北,声华馥郁夜郎西。中和岭上人如在,洁比河东与会稽。” (《思南府·县志》第432页);雍正五年署思南府知府冯咏在雍正《蛮夷司上渡记》中道:“德水上渡,即所称夜郎之要道也,诸葛武侯由蜀入黔,济火为之通道,而井灶津梁,侯必亲身经画,师行且然。” (《思南府·县志》第397页);学使邹一桂在《由石阡至思南》诗中道:“谁劈悬崖作剑门,扪萝穿破白云根。短墙修竹围精舍,流水桃花又一村。罗甸山容春有脚,夜郎月色净无痕。数声唉乃沧洲趣,况复船头送酒樽。” (《思南府·县志》第472页)。可见,思南县历史文化具有久远性、融合性和厚重性等突出性向特征。
(三)特色传统文化资源。思南县的传统文化十分厚重,主要有以下突出特点:一是传统文化古老而久远。具有上古传统文明;二是传统文化融合性向特征突出。本土文化、土司文化与释、道、儒、易、巫、等文化的共生共存,文化融合的性向特征突出;三是儒学、易学突出。特别是李渭的儒学自成一派,在王阳明“心学”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行学”;四是传统文化早。贵州最早的书院、最早的道观均在思南(思南府)。最早的书院在原思南府辖属的沿河长官司“鸾塘书院”,最早的道观在原思南府辖属的印江县“三清观”。
早在宋代,就有夏大钧等儒士到思南宣传汉族文化。明清时期,思南的儒学十分兴盛,明代田秋的“请学”,使贵州从此有了“开科考试”;李渭的讲学,使民俗大变,“开一方学风”;“中和书院”、“为仁书院”、“思南府学”等学校、书院纷纷成立,人才辈出,思南一度成为贵州的儒学重地。同时,易学也是思南之文化特色,明清时期,思南多数学子均是以“易”式微。据《思南府志》记载:1429-1534年,思南府乡举以《易》、《礼记》、《诗》、《书》、《乐》、《春秋》六经中式者有22人,其中,以《易》中式的人有11人,占比达50%。思南人李渭,不仅是理学家,而且也是易学家。李渭返乡20年,在“为仁书院”和城外“点易洞”讲授理学和易学,并著有《易问》。此外,思南的易学学者还有阴旭(思南府安化县人,著有《读易应蒙》)、李之旸(清代)等等。
思南传统文化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释、道、儒、易、巫融合共存。县城中的中和山和万圣山,均是三教合一之山,不仅有佛教文化,还有道、儒、易文化。郡人郭石渠在《中和山记》中道:“中和山者,思城之主顶而阁郡人物之所由发祥者也。” (《思南府·县志》第399页)。中和山不仅有以“华严寺”、“观音阁”为载体的佛教文化,有以“中和”、“中和书院”为载体的儒家文化,还有道教文化。万圣山不仅有以“红庙”等为载体的佛教文化,有以“斗坤书院”、“为仁书院”、李同野书“卧月眠云”为载体的儒家文化,还有“上阳子炼丹台”等道教文化。据《思南府·县志》记载:“上阳子丹台,万圣山后,传有道人陈致虚,号上阳子,自入笼中浮于江,宣慰拽笼出之,炼丹于此,炉锤在焉。” (《思南府·县志》第112页);郡人王章在《重修元天观碑记》中道:“城东北郭外有观曰元天,重修成。” (《思南府·县志》第399页)。可见,中和山、万山山均是几教合一之山,积淀了丰富而厚实的传统文化。
(四)特色“五古”文化资源。思南县具有独特的五古文化资源,包括:古城、古屯、古寨、古井、古桥。思南县城具有久远的历史,历史上曾是五郡治所,现古城内有许多保存较为完好的古遗址,如府文庙、万寿宫、安化街、永祥寺、华严寺、周家盐号、王爷庙、川主宫、点易洞等。思南县的古屯、古寨、古井、古桥数量多、分布广。据汪育江先生在《思南三古文化》中统计的古屯就有38座、古桥34座、古井36口。古寨有郝家湾古寨等。思南的古屯始于汉代,有着厚重的古夜郎、古牂牁和古军事文化,其中具有清代号军历史文化的古屯居多。思南古井的种类很多,既有天然泉水井,也有人工开凿的吊井;既有民用井,也有官用井、商用井、军用井等。很多古井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生动的故事,蕴藏着厚重的文明与文化。易经《井》卦说:“改邑不改井”,尽管思南县的城镇和村落在历史的进程中改变了,但这些古井及古井文化大多数得到了保存下来,形成了文化资源。思南由于处于山地,境内溪河纵横,致使古桥很多。其形式和种类也很多,有天然的“天生桥”,也有人工修建的“人工桥”;有用石材修建的“石拱桥”、“石板桥”,也有用木材修建的“独木桥”;有作行走用有“交通桥”,也有作聚会、休闲、景观用的“风雨桥”。这些古桥的背后有着不少的生动故事,它凝聚着这一方土地和人民厚重的文明和文化。
(五)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思南县虽然不是少数民族自治县,但却有独特的民族文化。思南县早在上古时期就是巫咸人、濮人、巴人的重要生活地。现有土家族、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瑶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思南县民族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原始性、多元性和融合性。在各少数民族中,尤其以土家族人口居多。土家族是巴人的后裔,具有独特的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语言和民族风情,比如“包帕子”、“系围腰”、“哭嫁”、“跳花灯”、“玩龙灯”、“花烛”、“花甜粑”等等。此外,思南由于处于巴蜀文化与荆楚文化的中心地带,其属地在历史上也不断变更,有时属于楚地,有时又属于蜀地。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思南的民族文化元素和内涵显得尤为丰富。不仅有巴人之民族文化,也有楚人之古巫文化。这种文化的融合和多元,使思南县的民族文化独具特色。
二、思南县特色文化资源的利用
(一)特色文化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思南县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其特色文化资源为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前,思南县特色文化资源的利用,更多的是体现在教育、娱乐和审美功能上,经济功能的体现不够明显。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特色文化的经济功能有了不断增强的认识。思南县近年来在特色文化资源利用上探索出了一些好思路和好路子,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一定不足。总体上看,对地理文化、地貌文化的利用较好,而对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利用相对较弱,有待进一步地开发和利用。
在地理文化资源的利用上,近年来,思南县做出了一些亮点,比如思南石林、白鹭湖、国家级生态公园——万圣山、思南温泉等,特别是思南石林、思南温泉做出了较大影响。但是还没有充分利用其特色地理文化资源,许多优势未能得到开发和展示,比如乌江的水上游乐功能、县城所在区域的景观功能、境内绝佳的峡谷游乐功能、悬崖旅游价值功能、山地养生功能等等。乌江是思南县很好的优势,乌江虽然横贯贵州,但沿岸只有两座大县城,即思南县城、沿河县城,而思南县城最特殊,处于乌江的中枢,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部位,通航里程最长,风光最好,最具水上旅游观光、水上游乐价值,发展潜力很大;思南县城所在的区域,本身就是罕见的天然旅游景点。历史上“思南八景”(圣岭春耕、中和夏绿、仁寿秋高、三台积雪、德江晚渡、鹭洲泛月,五老撑云、中和夕照)均集中在这一区域,开发潜力很大。思南县由于山脉雄伟、山高谷深、溪流纵横,峡谷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不仅有乌江主流峡谷,还有众多的支流峡谷,比如赵家坝——孙家坝——天桥支流峡谷等。这些峡谷奇特而幽深,悬崖峭壁,极具开发价值,既可开发游船,也可以开发悬崖观光步道;既可以开发“幽”的审美价值,又可以开发“险”的审美价值。
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上,近年来,思南县在古城文化景点、黔中首郡、夜郎古都等方面的宣传和利用上做出了一定努力,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对思南史前文明的研究不足,对思南在贵州开省和建制、梵净武陵文明、大西南文明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够,对其历史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未得到充分展示,大量有开发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其实,历史文明与文化才是思南的最大魅力和最大的旅游资源,最大的旅游产业“增长点”和“卖点”。乌江是贵州历史上的水上“丝绸之路”,而思南是这条水上“丝绸之路”的重镇;乌江是贵州历史上的文明“传送带”,而思南是这条文明“传送带”上的“中枢”和重要“节点”。因此,开发利用思南的地理文化资源很重要,开发其历史文化资源更重要。
在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上,近年来思南虽加大了力度,但“短板”突出。主要原因是对其在历史上的“国学重镇”认识和研究不够。特别是在儒学这一块,近年来,人们几乎把所有的眼光投向了贵阳修文(龙场)的王阳明,而对其“洁比河东与会稽”的李渭却很少有人关注。殊不知,李渭不仅是儒学大家,而且还是易学大家;不仅是“心学”大家,而且还独创了“行学”。正因为如此,李渭得到宋神宗皇帝的高度评价:“南国躬行君子,中朝理学名臣”。此外,李渭的理学、行学思想在当下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比如:必为圣人、不舍昼夜、先行践履、中和观、无妄观、三蛇梦廉洁观等等,这些思想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正向教育价值,而且凝聚这些思想的“中和山”、“点易岩”、“为仁书院”、“不舍昼夜洞”等载体,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旅游价值,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在传统文化融合上,近年来人们只知道镇远古城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铜仁古城的释、道、儒“三教合一”,殊不知思南古城的中和山、万圣山均是传统文化融合的集大成者,具有佛、道、儒、易等多种传统文化的融合,这在全国、全世界都是罕见的文化资源,很有必要将这个文化点放大,很有价值开发利用这一独特的传统文化资源。此外,贵州最早的书院、最早的道观都在原思南府,这一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也具有很大的宣传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
在“五古”文化资源的利用上,近年来思南县在古城文化这一块开发力度较大,比如在“府文庙”、“周家盐号”、“永祥寺”等文化景点的保护、建设和宣传上力度较大。但对“五古”(古城、古屯、古寨、古井、古桥)文化的开发存在欠缺。比如在古城文化上,缺乏整体开发利用方案,缺乏将整个古城区纳入统一规划的“大手笔”运作思路和举措,只是一些零星的保护和开发,未能很好地借鉴湖南凤凰古城的开发运作模式。再比如在古屯、古寨、古井、古桥等古文化的开发利用上,力度更是不够。尽管有学者对思南“三古”文化进行了系统研究,但未能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使其蕴藏的重要的旅游价值未能得到很好地开发。尽管这些古文化载体比较分散,但关键还是规划、运作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古屯文化是思南县的一大特色,不仅凝聚了厚重的历史文化,而且其背后还有厚重的政治、军事文化,其旅游价值潜力巨大。
在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上,近年来思南县虽做了大量工作,但对其民族文化的久远性、原始性、多元性和融合性认识不足;对综合运用研究和谋划不够;对本区域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文化主张的开发利用不够。比如思南人“贫不为丐”的精神、“相生相养”(《思南府志》)的精神等等,宣传不够;对本区域独特的民族方言、民族物品、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文化、民族风俗、民族工艺品、民族歌谣、民间故事等,如土家方言、花烛、花甜粑、花灯、哭嫁、思南斗蓬等,挖掘、宣传、开发利用不够,发展的空间很大。
(二)特色文化资源利用的战略与路径
针对前面所述的思南县的特色文化资源,以及当前的开发利用情况,笔者认为思南县特色文化资源利用,应纳入人类起源文明、中华文明起源、梵净武陵文明、中国大西南文明等大文明、大文化背景中去思考和谋划,这样才有利于思南文化的“博而大”;应立足于当下,立足于当前思南文化旅游和经济社会发展这一现实去思考和谋划,将文化的考据与文化的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一味地纠缠在某一历史文化问题的考据、训诂上,而应突出现实发展,这样才更具现实意义。
在发展战略上,应重点实施三大战略:一是整体开发和科学利用战略。应在全面摸清思南县特色文化资源家底的基础上,本着兼顾文化产业与事业、保护与开发并重、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并重的原则,进行合理的、科学而规范的开发利用;二是品牌利用战略。应抓住其特色文化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文化品牌可分总体品牌和子品牌。以总体品牌为“纲”,以各个子品牌为“目”,“纲举目张”,同步向前推进,逐步形成思南县的文化核心竞争力;三是创新利用战略。创新是文化资源利用的关键所在,是文化资源不断利用的永久动力。思南县应对自己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创新利用,打造出与众不同的文化品牌,以及与众不同的旅游景点、旅游线路、旅游体验,锻造自己差异化的文化竞争力。
在思南县特色文化资源利用路径上,笔者认为,应围绕打造“思想南国”(或“思恋南国”)这一总体品牌,打造好“一个灵动点,两个制高点,五张名片”。
“一个灵动点”,即“乌江文化”,包括延江(德水、牂牁江)、周家盐号、白鹭洲、白鹭湖、夜郎古渡、思南温泉等文化景点。“两个制高点”:一是中和山文化群。包括中和石刻、中和书院、为仁书院、观音寺、华严寺、吕大器隐居、乡贤诗文等文化景点;二是万圣山文化群。包括夜郎要道(古渡)、三台丛桂、李渭墓、李渭祠、卧云眠月石刻、仁寿石刻、文庙、文昌阁、田秋墓、云天观、真源洞、上阳子丹台、古屯、斗坤书院、龙洞、玉柱金盘、楼台华盖等文化景点。“五张名片”,即“思南古城、思南古屯、思南国学、思南石林、思南温泉”。
(一)突出“思南文化”优势,打造好“思想南国”(或“思恋南国”)总体文化品牌。思南县的最大优势是文化。思南是中原文化进入大西南的重要通道,是贵州“改土归流”的起源地之一,也是最早受中原文化、儒家文化、主流文化影响的西南重镇。思南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处于中国中部与西南部的结合部位,处于巴蜀文化与荆楚文化的结合部位,又处于长江上游南面最大支流乌江的沿岸,因此在历史上思想非常活跃,无论是儒学思想、理学思想、道学思想、易学思想,还是佛学思想,都领先于西南各郡邑。由是,在思南诞生了田秋、李渭等一批先贤、大儒,也促成思南成为贵州的文明先驱、科举起源和“国学重镇”。如今,思南的文化也在全省、全国闻名,思南中学是贵州最早的重点中学,是具有110年历史的“百年名校”。因此,在文化品牌中冠以“思想”一词名副其实。此外,从明神宗称赞思南李渭是“南国躬行君子,中朝理学名臣”(《思南府·县志》)中,不仅可以看出思南的思想和文化出名,而且称思南为“南国”或“南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南国”不仅有大明国南部的意思,或许有古夜郎、古牂牁之意,或许有突出思南之重要之义。因此,在文化品牌中冠以“南国”一词,也有出处。当然,有学者认为“思南”缘于“思州之南”,笔者也赞同这种说法,但“思州之南”只是一个方向问题,没有“思想南国”的文化内涵丰富。思南不仅是思想活跃、才思泉涌之地,也是大美之地,是令人神往、留连忘往之地,是令人依恋、依依不舍的之地。对此,笔者认为作为品牌打造,“思想南国”或“思恋南国”更恰当些,更有利于思想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突出“乌江文化”优势,打造好“一个灵动点”。思南县最大的优势是处于乌江的中枢,处于乌江文明的中心。乌江是贵州流动的文化带,巴蜀文化、中原文化通过这条文化传输带传入贵州,而思南处于这一文化传输带的中枢,对贵州文化的传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乌江是贵州最大的血脉和神经,而思南处于这一脉搏和神经的重要节点和中枢,对贵州文明的“脉动”和“支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智者乐水”,思南县应充分利用这一比较优势,着力打造“乌江文化”旅游这篇大文章,使乌江这个“灵动点”真正动起来。对此,笔者建议建设“梦幻乌江”、“乌江水上世界”、“乌江水上乐园”、“乌江步道”、“乌江潜水”、“乌江国际龙舟基地”、“乌江游泳培训基地”、“乌江峡谷悬崖玻璃栈道”、“空中看乌江”(在乌江峡谷悬崖间修建尼龙吊桥])、“夜郎要道”等项目和景点。
(三)突出“中和山、万圣山文化”优势,打造好“两个制高点”。中和山和万圣山是思南县两座十分重要的山,不仅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而且还有厚重的佛、道、儒、易融合文化,应着力打造这两个“制高点”,应重点突出这两座山的佛、道、儒、易融合文化,尤其是李渭文化。同时,古屯也是思南山文化的一大特色,不仅有着独特的地理文化,而且有着厚重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南县境内分布着大量的古屯,大小古屯上百座,仅汪育江先生在《思南三古文化》一书中收录的古屯就达38座。这些古屯始于汉代,发展于明清,凝固着厚重的本土文化、夜郎文化、牂牁文化、民族文化、号军文化。对此,在打造中和山、万圣山两个高地的同时,应辅之以古屯高地的打造。
“中和山制高点”打造,应重点突出其历史文化和佛、道、儒、易融合文化,尤其要突出李渭文化;应放大“中和”这个文化点,围绕“中和”内涵做文章。应恢复原“中和书院”、“道观”等,将中和山这个制高点打造成历史文化教育、国学教育、励志教育、廉政教育基地,以及修身养性的基地。
“万圣山制高点”打造,应突出生态养生、古屯怀古、攀岩锻练、悬崖体验等。建议修建“万圣山索道”或“万圣山——凉水井古屯——磨溪岩古屯——五老峰环型观光索道”、“万圣山四周悬崖玻璃观光栈道”、“万圣山空中看古城”、“万圣山养生基地”、“万圣山禅茶院”、“万圣山国学院”等旅游载体。明代大儒田秋在《万圣山》诗中道:“青崖斗绝竞崔嵬,曾为邦人捍大灾。今日承平皆陇亩,千家东面看楼台。”(《思南府·县志》第442页)。万圣山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戏台,这戏台的文化已有了,如何唱好这台戏,需要认真谋划。如能把这个巨大的戏台搭建好,如能把这台戏唱好,将对思南县的文化旅游产业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到时,不仅仅是田秋所说的“千家东面看楼台”,而是“万家东面看楼台”的壮观场面了。
(四)突出“历史文化”优势,打造“思南古城”名片。思南县在汉代称牂牁郡,在隋代称黔中郡,在唐代称宁夷郡和溱溪郡,在明代称思南府。对此,明代贵州巡抚郭子章在其《题中和山寺壁-追怀李同野》中写道:“山绕牂牁水满溪,德江深处穴鲸鲵。二田一夕成亡虏,五郡年前冀旧题。文物依稀荆楚北,声华馥郁夜郎西。中和岭上人如在,洁比河东与会稽。” (《思南府·县志》第432页)。思南县城曾经是五郡的治所,古城部分目前保存较好,新建筑不多。笔者认为应实行“旧城”、“新城”区别规划和同步规划。将城南的古城部分打造成具有古代气息的“古城区”,除了保留现有古建筑外,对已破坏的古建筑按原貌进行恢复重建,可按“五郡”时期不同的建筑风格进行恢复重建。将城北的新城部分打造成具有现代文明气息的“新城区”。这样,古城、新城并列,一阴一阳,一古一新,形成一张神奇的立体“太极图”。
(五)突出“古屯文化”优势,打造“思南古屯”名片。
古屯是思南县的一大特色文化,不仅历史久远、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广,而且这些古屯大多坐落在山体独特、壮观雄伟、风光旖旎、生态很好的高山、峻岭上,具有“险、奇、壮、幽、美”的特点。有的古屯四周悬崖峭壁,风光无限;有的古屯蕴藏古生物化石,科考价值高;有的古屯依山傍水,风景美丽;有的古屯分布着古庙、僧塔,融合了佛教文化;有的古屯海拔很高,地势险要,视野开阔。这些古屯不仅具有巨大的军事文化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人文文化价值,而且具有巨大的科考价值、怀古价值、观赏价值、健身价值、养生价值,可以满足不同游客群的审美、游玩、健身、养生需要,应加以重视和开发利用。可将其作为怀古活动、考古活动、军事训练、徒步运动、野外生存体险活动、健身运动、摄影活动、生态养生等的基地和场所。应重点规划打造几个有代表性的古屯,如磨溪岩古屯、城头盖古屯、荆竹园古屯、天台寺古屯、老鸦坡古屯、四角山古屯等等。在开发利用“古屯”文化资源的同时,可辅之以“古井、古桥、古寨”等文化的开发利用,辅之以“古井、古桥、古寨”旅游,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要。
(六)突出“国学文化”优势,打造“思南国学”名片。思南县是历史上著名的“国学重镇”,思南人李渭作为王阳明的三大再传弟子之一,不仅继承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而且还创立了自己独特的理学、行学与易学体系,这是思南县难得的国学优势,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打造好“国学重镇”这张名片。一是应加强对思南国学的挖掘、研究和宣传,尤其是对儒学、“李学”和易学的挖掘、研究和宣传。重点挖掘、研究和宣传李渭的“行学”和易学,重点挖掘、研究李渭思想的当下价值;二是保护和维护好相关国学载体,恢复“中和书院”、“为人书院”、“斗坤书院”等等,开发“点易洞”、“不舍昼夜”等景点,健全和完善传统文化传承机制,使“安得会心人,传声在幽谷”得到落实;三是发扬思南县明清时期“兴学重教”的精神,建设“孔学堂”、“李学堂”、“国学讲堂”、“思南国学教育基地”等,开办国学教育和讲座,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大型国学研讨会或国学论坛,通过弘扬国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宣传思南,发展思南。
(七)突出“喀斯特文化”优势,打造“思南石林”名片。思南具有独特的地貌文化资源,其中石林最为突出,它不仅是厚重的喀斯特文化,而且还凝聚了思南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思南石林在同类石林中具有规模性、立体性、生态性等突出特点。“仁者乐山”,思南县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着力打造“思南石林”这张名片。应在重视石林科普性的基础上,突出其观赏性和审美性;应在“石林”景点的命名上,作进一步的完善,充分挖掘所在区域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和人文文化元素;应进一步拓展和规划“石林”景区的综合旅游功能,充分挖掘景区的科普、观赏、娱乐和养生价值;应重点打造从乌江水路到“石林”的旅游线路,将山、水结合起来。同时,应挖掘、丰富沿线旅游景点,如乌江峡谷、夜郎古道、思王古城、白鹭湖、雷公门“雷公雷母”、文家店“太极井”等,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
(八)突出“温泉文化”优势,打造“思南温泉”名片。思南县地热资源丰富,温泉天然出露点多,主要的鹦鹉溪、兴隆、天桥等处,全县日出水量在1万吨以上。思南温泉与其它温泉比较,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是在大乌江两岸,不仅可以为游客提供温泉洗浴之乐,而且可以使游客同时享受到大乌江之美。同时,思南已将鹦鹉溪的温泉水引到了县城,实现了温泉文化与古城文化、万圣山文化的有机融合和互动发展,进而使思南温泉的文化性向特征更加突出,旅游价值更大。对此,思南温泉的打造应结合大乌江风光、思南古城文明等做文章,丰富温泉的内涵和外延,在为游客提供温泉浴服务的同时,更多地提供多元化的附加值旅游文化服务,使思南温泉不仅是天然之泉,而且也是文化之泉、思想之泉、温暖之泉、养生之泉。
(九)突出特色宣传,扩大宣传效果。对外宣传应针对思南县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宣传,要杜绝一般的宣传口号和宣传模式。对外媒体和户外广告的总体宣传口号为“思想南国——思南”。辅助宣传口号有:“黔中郡首——思南”、“五郡古城——思南”、“大汉牂牁——思南”、“国学重镇——思南”、“乌江中枢——思南”、“巴楚咽喉——思南”、“襟带川蜀,控扼黔楚——思南”、“中国西南重镇——思南”、“中国西南咽喉——思南”、“梵净武陵文明中心——思南”、“贵州开省之源——思南”、“贵州科举之源——思南”、“中国文化大县——思南”、“贵州文化大县——思南”、“乌江——《山海经》中的赤水”、“中国南方丝绸之路——思南”、“李渭家乡——思南”、“中华人文始祖重黎吴回的故里——雷公门”、“思南古屯——中国大西南古堡”、“五古之乡——思南”、“思南石林冠天下”、“思南温泉暖人心”等等。同时,制作视频宣传短片,出版相关书籍等,进行广泛宣传,推动思南县走向世界。
(十)突出“留人战略”,做好“留人”这篇大文章。思南县处于两条精品旅游线之间,东边是“张家界”—“凤凰古城”—“梵净山”这一精品旅游线,西方是“重庆——遵义——贵阳” 这一精品旅游线。如何将这两条旅游线上的游客群最大化地揽到思南,并能在思南留下,需要认真谋划,避免成为这两条旅游线上的“真空地带”或“过水丘”。对此,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以“特”留人。以特色旅游文化留人。东西两条旅游线均缺大江、大山脉文化优势,而思南有大乌江和雄伟山脉,还有石林、温泉等独特优势,应充分利用自己的特色文化和比较优势揽人、留人;二要以一流的“硬件”留人。切实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酒店、休闲娱乐设施等,解决好游客在思南的吃、喝、住、玩、乐问题;三是要以“规划”留人。规划好特色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精心设计好旅游景点和线路,丰富游玩内容,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要;四是要以“服务”留人,应加强旅游服务队伍建设,加强导游队伍培训,不断改进和提升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的旅游“软环境”。
参考文献:
[1]. 嘉靖、道光、明国《思南府·县志》,1991年4月第一版,思南县志编纂办公室编,铜仁地区人民印刷厂印装。
[2].《铜仁府志》,1992年8月第一版,中共贵州省铜仁地委档案室、贵州省铜仁地区政治志编辑室整理,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3].《贵州通志》、《黔志》、《贵州土司传》、黄宗羲《水经》、田雯《黔书》、《黔诗纪略》
[4].《山海经》、《史记》、《汉书》、《后汉书》《水经注》、《隋书》、《唐书》、《旧唐书》、《本志》、《旧志》、《明史》、黄宗羲《水经》、《方舆纪要》、《广舆记》、《一统志》、《寰宇记》、晋《太康地记》
[5].蒋南华,《中华文明源流新探》,贵州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第一版。
[6].汪育江,《思南三古文化》,贵州省思南县文物局,2011年7月1日
[7].田维华,《贵州建制新考》及相关夜郎文化研究。
2014年10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