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通知公告 黔易库 医易同原 人天合一 智库名家 地球村 高端论坛
举报电话:13628562406  邮箱:1156356446@qq.com
点击排行
·日核污水排海罪 麻福昌821
·壬寅过去癸卯来,自强不息莫懈怠973
·贵州省易经研究会章程3726
·为何炒作伪国学  麻福昌3584
·人天合一新理念  麻福昌4819
·“美科学家发现人体新器官”读后4923
·太极诗词 麻福昌4835
·贵州省易经研究会入会志愿书(新)6440
·综述附件(历史记忆)52
·调研图之一108
热点图片

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

自觉以习近平文化思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

第一宝典易经奇 何须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医易同原 >> 地球村 >> 正文
苗族文化与贵州旅游 石朝江
作者:石朝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139    更新时间:2014-09-08
 

编者按:苗族文化与易经文化有不解之缘份。伏羲、蚩尤先祖是中华民族的祖宗,沿流讨源,有研究资料表明苗族文化源于易经。易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是沟通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联络东西方文化的纽带,已成不争。麻福昌曾经有诗句云:“大贵大美贵州奇,璞玉浑金黔门易。生态文明拒谈易,自鸣得意堪称愚。天造地设好山水,抱璞泣血徒伤悲。万类原生享惬意,人天合一生不息”(再答疑咏句)。
    又: “世俗时逞童蒙愚,斥责污损黔门易。管窥蠡测自得意,抱璞泣血实堪悲。”(答疑诗句)在这里,公理就是公理,对于我们黔门易的贬损攻击,我们完全可以暂时姑置勿论。
    作者石朝江研究员是贵州省易经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他的这篇大作,乃是“区域文化推动贵州地方经济 ”的范文之一。文化也是生产力。文化产业本身就是经济软实力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旅游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旅游离不开易经文化,离不开黔易文化,实际上苗族文化旅游,也是黔易文化旅游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朝江研究员的这篇大作纵横内外古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视野开阔,见解独到,建树良多;立论新颖,自成体系,特在此发表以飨读者。

 

苗族文化与贵州旅游

石朝江

 

世界旅游秘书长佛朗加利考察贵州后高度赞扬:“贵州是文化之州、风光之州、生态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旅游专家则称贵州为“文化千岛”。苗族文化是贵州文化千岛的一粒明珠。旅游贵州,不仅能够领略贵州美丽的山水,秀丽的风光,宜人的气候,更重要的还能感受到伏羲、蚩尤后裔这个承载着7000年记忆的古老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民族

 

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土著居民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母体民族。中国史籍记载苗族历史已有7000多年,其渊源可以追溯朔到7000年前左右的伏羲与女娲,即上古时期居住在我国东部平原的“东方夷人”、太昊部族。

法国牧师萨维纳在中国传教20多年,在其所著《苗族史》中说了一句大实话:“当整个西欧还处在原始状态的时候,中国人在4000前就已经开始书写自己的历史了。”中国历史文献纵贯数千年,极为繁富,浩如烟海。中国自产生文字纪事以来,就有关于苗族的记载。极为繁富的历史文献记载了苗族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脉络,并根据不同时段居住的不同地域赋予不同的称谓。上古时期称为“东方夷人”或伏羲太嗥族,炎黄蚩时期称为“九黎”,尧舜禹时代称为“三苗”,夏商周时期称为“荆蛮”,秦汉至宋朝被称为“武陵五溪蛮”。东方夷人-九黎-三苗-荆蛮-武陵五溪蛮-苗族,一脉相承。

我们将苗族的渊源追溯到7000年前左右的伏羲与女娲,这不是空穴来风。

蒙文通先生在《古史甄微》中认为,中国古民族显有三系之分。他以地域分布称此三系为江汉民族河洛民族海岱民族”,又以传说的泰帝”(太昊伏羲氏) 炎帝黄帝之名而姑且分称三系为泰族炎族黄族。他认为三族渊源不同,泰族祖居东方滨海地区(主要是渤海湾沿岸),黄族出于西北,炎族则在南方。三族之中,以风姓的泰族为最古,“中国大陆,古代人迹始居之地,可考见者即在九河(古代黄河在今河北境内的下游流域)”,上世华族聚居偏在东北”,白山黑水之间实为汉族之故居。三族在上古时代更互为王,亦以泰族的兴起为最早。遂古之王者,多在东方沿海一带风姓之族先于炎、黄二族居于中国,当即为中国旧来土著之民,自东而西,九州之土,皆其所长(君长)”。他强调,三族文化有不同的特色:泰族兼营耕牧渔猎,因出入于海上而富于研究思考”,“长于科学、哲学”,凡礼、乐、兵器、律吕、算法、医术乃至政令、图典、文字皆创自泰族,其族俨然一东方之希腊;黄族为游牧民族,强武而优于政治组织”,“长于立法度、制器用”,凡实用器物皆自黄帝始创,“颇似罗马;炎族尚耕稼,一向缺乏政治组织”,皆率神农之教”,崇幽灵、信鬼神”,“长于明妖祥、崇宗教”,故其俗放旷浪漫”,“颇似印度。中国文化即为三族所共建,而有先后主次之别,故谓泰族者中国文明之泉源,炎、黄二族继起而增华之”,早期开化的大体过程是起于渤海,盛于岱宗,光大于三河

“蒙”,是苗语川黔滇方言这个族群的自称。王献唐先生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他根据《尚书·禹贡》、《诗经·鲁颂》、《左传,哀公十七年》等古籍记载,考证了蒙人的来源,他说:“蒙阴一带,初皆蒙族聚处之所……所居之地名蒙,所处之山亦名蒙”。“伏羲后裔,周有密须四国,为东蒙主……知东蒙一带,固伏羲子孙旧壤也。伏羲之后,有东蒙氏……东为方名,殆对宋国诸蒙在西者而言,又知蒙为伏羲族氏矣。族以蒙名,所居之地,故以名蒙。蒙在东方,故言东蒙,合地名氏名以证伏羲,知伏羲为蒙族”。[1]

法国牧师萨维纳在他出版的中外第一部《苗族史》中说:“他们(苗族)的历史比汉人的史书记载还要古老。”他引用中国史籍《通鉴纲目》历史纪年表:

 

伏羲游牧时代                  公元前4477

神农农业时代                  3217

黄帝建立帝国半史时代           26972479

少皞                          2597—前2379

颛顼                          2513—前2295

                            2435—前2217

                            2365—前2154

                            2357—前2145

                            2255—前2042

 

列表后萨维纳接着说:“我们没有列出更早的年代,因为表上列的从公元前4477年到1818年这段时期,已经足够向我们显示:苗族祖先在东亚早期历史上留下了痕迹……我们用‘苗’这个名称来指当时的原住民……在诸夏族入侵的时候,苗族人就已经占领了这些地区……现在的苗族,就是最初也用‘苗’这个名称那些部落的后代。苗族和诸夏族的传说,还有中国古代历史学家提供的证明都是一致的。不必对此有所怀疑。”萨维纳得出结论说:“他们(苗族)的历史比汉人的史书记载还要古老……如果一个年长者可令人尊敬,如果一段古老的家庭历史可令一个家族尊贵,那么,悠久的历史也可以使一个民族引人注目。”

法籍牧师、著名汉学家戴遂良,1903年著有《历史文献》,1919年著有《历代中国》。他在《历史文献》中说:“史前期在中国出现的野蛮人被叫做‘夷’。” 在《历代中国》中说:“他们则叫做苗。” 他还说:“有三个人的名字,可以用来概述中国的史前历史—伏羲、神农、黄帝……相继经过人类发展的三个文明阶段后,就到了中国古代帝国的时期。”戴遂良另在《穿越历史的中国》中又说:“诸夏,也就是中国人,他们来自西北方,顺着渭河,沿黄河南岸直到淮河。在那里,他们的迁徙被另一群人阻挡,后者就是今天的苗人(苗族) 的祖先……苗人是土著部落,他们对入侵的夏人进行了抵抗,但被打败。现在中国西南方的苗人就是他们的后代。”

王桐龄在《中国民族史》中说:“现在中国动言五族平等,所谓五族,即汉满蒙回藏族。譬如一家人,汉族是长兄,满蒙回藏族便是幼弟,是为现在人的观察。若照历史上观察,中国之民族,除了汉满蒙回藏以外,还有一位长兄,即是苗族……就领土之广,户口之众,传世之久,文化程度之高言之,当然承认汉族为嫡长子,为元子;若但就移人中国内地之先后次序言之,毕竟系苗族先入中国……当时苗族文化相当发达,第一发明刑法,第二发明兵器,第三发明宗教,后来汉族所用之五刑、兵器及甲冑,所信奉之鬼神教,大概皆苗族所创,而汉族因袭者。后来苗族子孙,有一大部分完全同化于汉族;其不肯同化之一小部分,逐渐迁到中国西南各省(云、贵、广西、湖南等地)深山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不肯与汉族杂居,不肯与汉族结婚,文化程度遂落于汉族之后,到现在反成为不开化之民族矣。”

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说:“中国之山带河流,皆为横列,与赤道平行,故各族之居其地者,亦用横列之法以分占大地。当炎帝末造,居中国者,约分三族。最北以漠南北为界者,为荤粥;西起昆仑,东渐大海,夹黄河两岸者,为诸夏;大江以外,及乎南溟,是为黎族……黎族向疑其为神洲之土著。然近日有人发见猓猓古文书中,言洪水方舟之事,则亦从西方来者,或较吾族早耳。当时诸夏虽为一族,然似有二支:一炎帝,一黄帝也。因《史记》称黄帝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兵师为营卫;而神农氏教民稼穑,农夫非可迁徙往来无常处者,故疑其为一族分二支也。古时黎族散处江湖间,先于吾族,不知几何年。其后吾族顺黄河流域而至,如此者又不知几年。至黄帝之时,生齿日繁,民族竞争之祸,乃不能不起,遂有炎帝、黄帝、蚩尤之战事,而中国文化,藉以开焉。”

杨万选先生在《贵州苗族考》中说:“余天休博土,讲授社会学研究一科。卒业时,嘱为一万字以上论文……文中谓苗族即中华民族,打破华族西来之假定……据典籍所载,中国土人,实为苗族。按:苗,从草从田,谓草于田也。其初本会意字。如诗《硕鼠》:‘无食我苗。’《公羊·庄七年传》:‘无苗’注,苗者,禾,生曰苗,秀曰禾。其后或以禾黍油油之意,引申之为众。《广雅·释古三》:苗,众也。又苗民双声互转,苗又训民。《法言·重黎》:秦楚播其虐于黎苗。《后汉书·和熹邓后纪》:以瞻黎苗。故古代之所谓苗,或谓多数人之意。”他得出结论说:“苗族为中国最古人种。”

此外,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也说:“在华夏从西部来以前,中国土著还有苗民一族,实属最容易想到的事情。”林惠祥在《中国民族史》中说:“中国之中部和南部,本为苗族所居。自汉族移入后,渐与苗族接触……血统纯粹之汉族,自以为五千年前,来自昆仑。”陈靖在《论苗族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中的贡献》中说:“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浩翰的大海,各族人民就是不断给大海送来流水的大小江河,苗族是这些河流中一条~注水时间最久和流源最长的一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土著居民之一,是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源头。

 

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

 

苗族源自东亚平原,他们怎么迁徙到了南方,贵州何以成为苗族的大本营?

这要从古代部落战争说起。

从历史上看,苗族发祥于我国长江、淮河流域,曾北渡黄河,挺进中原,是最早进入中原的部落群团之一。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就说:“九黎族最早进入中部地区……蛮族中九黎最强,大概是联合九个部落,每个部落,各包括九个兄弟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族。蚩尤做为大酋长。”

与此同时,发祥于西北方向陕西渭水流域的炎、黄部落集团,先后向东发展而进人中原地带。先是蚩尤夺取炎帝九隅,后炎、黄两部落联合起来对抗蚩尤部族。鏖战中原、逐鹿大战,“九黎”部族惨败,其首领蚩尤被杀,“九黎”余部向南方撤退。苗族自此开始了历史性的南迁。

九黎余部撤退至长江流域,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九黎后裔又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一个新的部落联盟,即“三苗”或“三苗国”。“三苗九黎,一族两名”。尧、舜、禹三代不断征伐“三苗”,经历了尧“窜三苗于三危”,“放罐兜于崇山”;“舜征有苗”,“分北三苗”;最后大禹灭了“三苗”。

禹伐三苗的胜利,只标志着三苗国的灭亡和三苗集团的土崩瓦解,但三苗集团的众多氏族部落却改头换面保存了下来。经过夏代400—500年的发展,至商、周之际,三苗后裔又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庞大的部落联盟,这就是史籍记载的“荆蛮”、“蛮荆”、“荆楚”。商、周两代不断征伐“荆蛮”。但“荆蛮”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在周末时又强盛起来。春秋战国时,发展成为“五霸七雄”的楚国的主体居民。

秦国灭掉楚国后,逼使荆蛮后裔又流向武陵、五溪地区。史籍上又才将他们称为“武陵蛮”、“五溪蛮”。

自唐宋后,苗族大部分已在我国西南地区定居,以黔湘滇最多”。除一部分聚居外,大部分与各民族交错杂居。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对苗族有“生苗”、“熟苗”之分,朝廷在南方地区强力推行“改土归流”,从而激起南方各民族的反抗。清朝中、下叶发生的三次苗民大起义,都是发生在雷公山“生苗”区和腊尔山“生苗”区。苗族最终形成以贵州为中心,散居在我国南方9个省、市、自治区,而以贵州为“大本营”。

我们之所以称贵州为苗族大本营,是因为苗族人口有一半人居住在贵州。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苗族人口为7398035人,其中居住贵州的苗族为3686900人,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51.3%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苗族人口为894万多人,贵州苗族人口为4299954人,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48.1%。比例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贵州部分苗族人口流向沿海发达地区打工。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尚未全部公布。贵州86个县、市、区、特区都有苗族定居。

中国苗族一半居住在贵州,贵州苗族的一半又居住在黔东南。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苗族人口210多万人,分布在全州16个县、市。其中被视为苗疆腹地的台江县,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5.54%,全县几乎都是苗族。雷山县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2.89%,丹寨县占75.16%,凯里市占66.98 %,剑河县占56.16%,黄平县占54.69%,施秉县占46.78%,从江县占41.06%,锦屏县占36.25%,天柱县占30.99%,麻江县占30.71%,榕江县占28.07%,三穗县占19.26%,黎平县占14.94%,镇远县占8.89%,岑巩县占6.00%

贵州苗族人口除黔东南比较集中连片外,还有如下一些片区相对集中:贵定西南经龙里南部至贵阳东南,惠水东部的云雾山至高坡居住的苗族,大体连成一片;贵定、龙里北部、开阳东南和福泉西部的苗族也大体连成一片;紫云东南部、望谟东北部、罗甸西北部和望谟北部的麻山又连成一片;北盘江中游又为一片,是苗族较多地区。

此外,织金、纳雍、黔西、大方的苗族,多分布在六冲河流域,大体连成一片区。威宁、赫章的苗族主要分布在乌蒙山脉。贞丰西北部、关岭南部、镇宁西北部、兴仁东南和安龙西北的部分苗族,是清朝中下叶时由今黄平、台江等县迁入,操苗语黔东方言,这些地方也住有川黔滇方言的苗族。晴隆及其邻县居住的一支苗族,系明初由湖南城步迁来,与部分川黔滇方言的苗族穿插连成一片。六盘水市的苗族主要分布在三岔河上游的水城县、六枝特区及钟山区。铜仁地区的苗族分布散居在各县,遵义市、贵阳市的苗族分散在各县、市、区。

 

 

苗族文化与贵州旅游

 

澳大利亚民族学家格迪斯在《山地的移民》一书中说:“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是中国的苗族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苗族在历史上饱受灾难,最后终于在西南山区生存繁衍下来。

在贵州,旧时有民间俗语说:“苗家住山头,仲家(布依族旧称)住水头,客家(少数民族对汉族的称呼)住街头”。“高山彝苗水仲家,仡佬住在石旮旯”。这是对贵州主体分布格局的概括。汉族多分布在城镇及交通沿线附近,少数民族多住在农村及远离交通沿线的边远山区。布依族、侗族、水族等大部分傍水而居,仡佬族多住在山谷,苗族、瑶族、彝族则主要住在山上。正如我国民族学泰斗凌纯声先生在其所著《苗族的地理分布》中说:“苗族老家的贵州平均海拔1000公尺以上,西南诸省中,山坡较好之地,早为先至诸山居民族占有,苗族后至,只得居住在山巅,故其垂直最高,有‘高山苗’之称。”

苗族聚族而居,依山筑寨,苗寨往往修建在风景秀丽的山坡上。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是现代都市人的志趣所在。贵州苗族地区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风古朴,原生态人居环境,无疑是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家园,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的好去处。

黔东南: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胜地之一

中国苗族人口一半居住在贵州,贵州苗族一半居住在黔东南。黔东南是苗族文化最丰富的集散地,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森林覆盖率达63.44%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黔东南列入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胜地之一;1998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把黔东南列为世界18个原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黔东南被专家誉为“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家园”、“原生态民族文化博物馆”。

神奇秀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神秘的民族风情.作为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胜地之一,黔东南遍地都是宝,在国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黔东南有3953个保护点,有123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州有20个重点民族文化旅游乡镇和100个重点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村寨,50户以上的民族文化村寨3900多个。同时,还有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世界寒武纪地质公园、1个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国家级生态博物馆、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3个中国民间绘画之乡、4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黔东南被誉为“歌舞之州”、“神奇之州”、“百节之乡”。黔东南以苗族飞歌、侗族大歌为代表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名扬海内外,是“苗侗原生态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让美丽告诉一切,这就是黔东南!黔东南是人生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必去的地方。

苗都明珠:凯里

畅游黔东南,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首府凯里是旅游者必然下塌的第一站。凯里地处云贵高原向中部丘陵过渡地带的苗岭山麓,清水江畔,既是一个新兴工业城市,又是一个以苗侗文化元素建成的现代化都市。

凯里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称号。还未进入凯里市区,表现苗侗文化的鼓楼、吊脚楼、风雨廊、铜鼓、牛角、图腾柱等,已经耀入眼前。驱车进入市区后,更是感觉到这是一个美丽的、干净的、秩序井然的少数民族都市,独具苗侗特色的标志性建筑随处可见,大街上穿着苗侗服饰的人们,苗家美人靠木质坐椅的公交车站,尤其是鼓楼、花桥、吊脚楼组成的民族体育场,苗侗风格的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大阁山公园的苗族建筑群等,使得这个苗侗之都的城市建设呈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民族餐饮独具特色,苗族的酸汤鱼、侗族的腌鱼腌肉等入选中国名菜大典。民族体育场是展示黔东南州民族文化精神的大舞台。古老悠远的千年古歌、悦耳动听的苗族飞歌、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情丝万缕的芦笙曲韵,古朴多姿的芦笙舞,锦鸡舞、侗鼓舞,板凳舞,竹竿舞以及堪称民族工艺一绝的苗侗银饰,挑花,刺绣,蜡染,织锦,无不在这里闪烁着东方民族文化的异彩。

千户苗寨:西江

千户苗寨西江,坐落在雷公山北麓崇山峻岭中的白水河谷。莽莽苍苍的森林和层层叠叠的梯田衬托着整个苗寨。依山傍水而建的青瓦吊脚楼密密匝匝、参差层叠、鳞次栉比,具有强烈的冲击视觉。全寨有1285户,5405人,苗族人口占99%。素有“千户苗寨 天下西江”和“中国苗族文化艺术天然博物馆”之美誉。

西江最吸引人的眼球是层层叠叠的吊脚楼和成群结对的苗家美女。千户苗家千栋吊脚楼,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大瑰宝。吊脚楼依山而筑,建在斜坡面上,后部与坡坎相接,前部用木柱架空,形成“占天不占地”,“天平地不平”或“天地都不平”。这些剖面的形成是采用架空、悬挑、掉层、叠落、错层等手法进行处理所致。先把山坡削成一个“厂”字形土台,土台下用木柱支撑,铺上楼板,然后起房建屋,使台上台下联成整体。呆脚楼是一种纯木结构建筑,无论梁、柱、枋、板、椽、檩、榫,都是木材加工而成。采用穿斗式,不用一钉一铆,全靠木尖锁眼架牢,经得起风吹雨打,长年不坏。一般按三层建筑,底层堆放杂物,中层住人,上层贮粮。中层除卧室、厨房外,还有接待客人的中堂,宽敞而明亮。中堂的前檐下装有靠背栏杆,形成一个木制阳台,多为姑娘绣花、挑纱、织锦的场所,或者观花赏月之处,也是小伙子和姑娘们对歌谈情说爱的地方。苗语称之为“干息”,汉语则称之为“美人靠”。

西江山水美,村邑美,人更美。当代文化名人余秋雨就被拥挤的西江美女团队镇住了。他感叹说:“不少中原人士未到这些地区之前,总以为少数民族女孩子的美属于山野之美、边远之美、奇冶之美。其实不然,西江苗寨女孩子美得端正朗润,反而更接近中华文明的主流淑女形象。如果不是那套银饰叮当的民族服装,她们的容貌,似乎刚从长安梨园或扬州豪宅中走出来。”5000多人定居白水河谷,美女成群,甚为壮观。如果你不去体验一下西江的美,一定会成为你人生中一大缺憾!

天下苗族第一县:台江

台江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地处雷公山北麓,是明清时代著名的“生苗区”,史称“苗疆腹地”。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5.54%,是中国苗族人口聚集最集的一个县,被誉为“天下苗族第一县”。台江县先后获得“世界著名文化旅游县”、“国际最佳旅游度假胜地”、“中国绿色名县”、中国十佳“最具原生态的旅游大县”、中国十佳“最具民族风情的旅游大县”、“中国苗绣之乡”、“中国最佳原生态旅游目的地”、“贵州长寿之乡”等称号。

台江境内民族风情古朴浓郁,有依山傍水的民居建筑,精美绝伦的苗族刺绣,巧夺天工的银饰盛装,瑰丽夺目的工艺制品,心惊肉跳的牛斗,惊险火爆的舞龙嘘花,热情奔放的笙鼓舞蹈,浩如烟海的文学歌曲,崇尚文明的礼仪风范,别具情趣的婚恋习俗等;有“世界最长的节日”—苗族鼓藏祭节(13年过一次,每次过3),有“东方最古老的情人节”—苗族姊妹节,有“世界唯一的独木龙舟节”—施洞龙舟节,有常到世界各地巡回演出的、遐迩闻名的“东方迪斯科”—反排木鼓舞,有荣获2003年度西部民歌大赛金奖的苗族大歌—反排多声部情歌和方召情歌。这里的苗族把自己的历史都写在了服饰上,有“文化藏在身上,史书从头读起”之说。苗疆腹地的口头文学种类齐全,内容博大精深。古歌、歌谣、格言、谚语、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说唱艺术等文学种类应有尽有。特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苗族古歌》,被称为是苗族的一部历史百科全书。

贵阳高坡苗寨

高坡苗族自治乡,距贵阳花溪风景区约50公里,是一个以苗族为主、汉族和布依族杂居的苗族自治乡,为典型的喀斯特溶岩地形。山高水也高,极端顶上,有天塘如镜,傍苗寨竹园草舍。山颠云驻,时聚时舒,缥缈犹仙。这里保存着完好的古老民族风情,奇特的高山地貌和旖旎的自然风光,共同组成了高坡独特神奇的景观。

高坡为地垒式岩地隆起,四周峡谷深陷,中间隆起为山,上大山,入口处有两石对崎,其势如门,故称石门。石门为苗族村寨,寨门敦实古朴,入门攀山,绝顶处面西,脚下万丈深渊,可远眺花溪、贵阳。绝壁巨石上,有双钩摩崖石刻永镇边夷”4个大字,为明朝统治阶级镇压苗族先民的历史见证。

松桃苗王城

苗王城位于黔东松桃苗族治自治县境内。苗王城已有600多年历史,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是明清时期腊尔山区南长城外围的王者之城。苗王城占地4平方多公里,分为东城和西城。原有城墙2000余米,顶宽四尺,底宽六尺,高九尺。有4个城门,城内有11条巷道,巷道内有11道寨门。鳞次栉比的吊脚楼、歪门邪道的建筑风格等等不仅具有一定的战争防御能力,而且体现了较高的建筑水平。每个胡同共用一道大门,大门用厚实的木板镶成,大刀、斧头、长矛无法劈开;胡同内每家每户各自拥有自己的龙门和后门,并且相互连通,可步步为营、层层把关,酷似一八卦迷宫。那里地势险峻、山水秀丽,不仅有美丽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且有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关专家考察后,一致认为:此城设计既能攻、又能守、也能退,是一个具有相当军事构筑工事水平的古王城,是中国南方长城独具的风格,是民风民俗保存得比较完整,体现得比较充分的苗乡建筑工艺品,是全国为数不多、保护得较好的古王城之一,有很高的观赏、保护和旅游价值。其建筑结构、建筑攻势、可以重现几百年前的历史。苗王城风光秀美,人杰地灵,民俗纯朴,民间艺术瑰丽,有上刀山、下火海、傩戏、斗牛等等,是著名的苗族花鼓艺术之乡。

从江岜沙苗寨

岜沙苗寨位于九万大山的支脉月亮山腹地,都柳江边,距从江县城7公里,由五个自然村寨组成,共422户,被誉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据说岜沙苗族的祖先是大迁徙时的先头部队,千百年来,这里的男子保留着长发束辫的习俗,并常年腰挂鸟枪、葫芦、牛角、砍刀,肩扛火药枪;女人则绾偏髻、插木梳,身着苗王方印图形三角裙。

六枝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

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位于贵州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境内,是乌蒙山腹地一个典型的苗族聚居点。这里平均海拔2000,自然条件极为贫瘠,地处高山,水源匮乏。在邻近12个村寨中,居住着一支古老而又神秘的苗族支系—“箐苗,也称作长角苗。箐苗寨依山而建,土墙茅房,原始古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民风民俗保持完整,民族文化深厚。妇女纺纱织布,画蜡刺绣,飞针走线缝制美丽的衣裙。建立生态博物馆以前,他们生活在极端贫困条件下,堪称人类工业化前生活的活化石。为保护和延续这支独特的苗族文化,1998年中国和挪威政府在此共建了中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梭嘎苗寨作为我国生态博物馆的第一块试验田,是中国政府和挪威政府文化合作项目,是贵州省各级政府最为关注的一个扶贫点,也是专家争论最为激烈的一个题目。

苗疆历史文化名城:镇远

镇远为黔东南建自治州前的专署所在地,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苗疆历史文化名城。镇远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具有众多瑰丽的文物古迹,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及多处风景名胜区。现有五张国家级旅游品牌,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舞阳河、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贴崖式古建筑群、日本在华反战同盟—“和平村”旧址、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铁溪景区,还有省级风景名胜区—高过河,保持明清风貌的古民居、古巷道、古码头等省、县级文物古迹160余处。城内舞阳河自西向东呈“S”型蜿蜒贯通全城,素有“一水分府卫,舞水定太极”美誉,山水城浑然一体、天人合一,依山筑阁,傍水而居,被中外游客誉为“东方威尼斯”,古人评价镇远“舞水无双福地,黔山第一洞天”,今人赞誉镇远“洞天福地”。

且兰故地:黄平旧州

你也许熟悉“夜郎自大”的传奇故事,但不一定知道“且兰黄平”的美丽传说,他们都是古代两个齐名的少数民族酋长国。且兰古国在何处,在今黄平县旧州。1997年,《且兰古国黄平》入选全国小学《德育》教材。

黄平苗族人口占54.69%。旧州原名黄平,后亦称州、老黄平,位于县城西北25公里的舞阳河畔,是历史文化名镇。旧州在春秋战国时已有文献记载,唐宋以来,曾有韶明县、乐源县、黄平府、黄平州等,是一历史悠久的政治、文化中心。这里又是水陆交通的交汇点,货物的集散地,商业发达,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百姓富有。城内街道宽阔,屋舍栉比,店铺林立,一道道马头墙整齐排列,别具风韵。临街建筑多为封火墙印子屋,装修典雅,雕刻精美,极富特色。在仅1.4平方公里的城区内,就有“九宫、八庙、三庵、四堂”。旧州还是"独赴夷营"痛斥英军统帅的清天津知府石赞清的故里和一代文化巨匠郭沫若生母杜遨贞的出生之地。

贵州苗族文化旅行景点还有很多,不再赘述。总之,旅游贵州,畅游苗乡,美丽的山水,美丽的生态,美丽的民族,美丽的人民,令人久久不忍离去,离去了还想再来。

 

 



[1] 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青岛出版社20069月第1版。

分享 |
文章录入:admin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返回首页

    Copyright www.cnyijing.net 版权所有:贵州省易经研究会
    [黔社字第0100-132号,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15200007457481524]
    邮箱:1156356446@qq.com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20077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