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通知公告 黔易库 医易同原 人天合一 智库名家 地球村 高端论坛
举报电话:13628562406  邮箱:1156356446@qq.com
点击排行
·日核污水排海罪 麻福昌821
·壬寅过去癸卯来,自强不息莫懈怠973
·贵州省易经研究会章程3726
·为何炒作伪国学  麻福昌3584
·人天合一新理念  麻福昌4819
·“美科学家发现人体新器官”读后4923
·太极诗词 麻福昌4835
·贵州省易经研究会入会志愿书(新)6440
·综述附件(历史记忆)52
·调研图之一108
热点图片

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

自觉以习近平文化思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

第一宝典易经奇 何须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医易同原 >> 地球村 >> 正文
《易经》的启示与在涪陵的传承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转载    点击数:2259    更新时间:2012-03-04
 
  《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讲求出世,修身治国平天下,崇尚阳的刚健正大;道家则希图入人世,注重阴的虚无静柔。尽管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存在差异,但并不意味二者就是对立的、排斥的,在某些认识上,二者是兼收并蓄,相容、相通的。在儒家的思想中,也有谦退阴静的一面;相应的,在道家虚无静柔的思想中,也蕴含着刚健正大的成份。《易经》以阴阳论为本体,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究天人之变的大原理,通古今之变的法则。致力于阐释刚柔动静变化作用不息的法则,探寻宇宙万物推移演变的实相,揭示天、地、人,即天道、地道、人道变化发展的真谛,兼容了儒、道学说的内核,隐含着博大幽奇,至奥至妙的哲理,莫怪乎先贤哲人推崇其为六经之首。

一、《易经》是先贤睿哲总经过去,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究天人之际的思想成果

  人在自然界生存斗争中,发明了文字,有了朴素的思想。受科学不发达的限制,人们认识自然感知自然的能力不能借助先进的科学手段,只能依靠观察,不断对已发生事物进行总结,把握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法则,并对事物发展的基本走向进行测度,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来自各方面的恶劣因素对人们生存环境的影响和危害,并力图改善自已的生存环境,力图使自已的生存环境向好的方面发展。于是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通神明之法,以类万物之情”。于是有了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周代的《周易》。由此可见,《易经》不仅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适应自然,适应社会,发展社会并改造社会,总结历史经验,把握自然、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而且包容了历代先贤哲人的学术成果,发展成系统的《易》学思想。我们只要对中国学术思想发展脉络作一般了解,就会发现从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作《春秋》,然后传述《易》,从孔子当代的春秋战国极为活跃的儒道墨等诸子百家到唐宋以后的儒佛道各家的学术思想中,无不渊源于《易经》的天人之学。由此可见,《易经》在我国文化学术史中占有了多么重要的地位。

二、《易经》的预测功能

  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民智未开,先民们普遍崇信鬼神命运。由于对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把握;对一些危难的、灾变的、偶然的、巧合的事情感到神秘莫测,有时,甚至是手足无措。于是便附会于鬼神,认为是鬼神在操纵事物,在安排他们的命运。于是,属于子虚乌有的鬼神便由人们创造出来。于是,在人们生活的部落群里,谁能解人们于困厄之中,谁能预言事物变化发展的走向,谁就会被人们推崇为是通神的人,谁就会被人们自愿地推举为首领。所谓被先民们认为通神,并推崇为首领的人,实际上是那些善于发挥联想综合分析卦象的诸多因素,得出正确结论,善于观察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善于找出事物发生、演变原因,善于找出事物发展趋势,智能超群的人而不是神。由于当时决断疑惑,预知未来的手段依赖于占卜和巫术,于是,那些高明的占卜者和巫师便理所当然地成了被人们拥戴的部落首领。这此人物并不是他们果真有通神的秘诀,而是他们具有善于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通万物之情,知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法则,并引导人们如何应变、适应变化着的环境的本领。更重要的是,他们特别注意强化他们所具体本领的神秘性,让推崇者们从心里认为他们果真通神,跟随他,就能逢凶化吉,转危为安,跟着他就能得到神的庇护,部落就会强盛,好运就会到来。于是,那些部落首领们,或者说那些高明的占卜师和巫师对部落的统治的地位和权威便不断巩固和强化,相应的,他们的通神的色彩便日渐浓烈。

  古代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经过伏羲等先贤的思考,创立了八卦易学,逐步阐明了《易经》的“顺天命之理”的要旨,在于“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儒道墨等学派的思想能从中找到源由。自此,《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术地位才得以确立,更重要的是,《易经》中蕴含着的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善于思考、探索自然和社会发规律,追求人与天地即自然的和谐共处,主动适应变化发展的环境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思想家们,无论是孔学、道学,或是从印度传入的佛学,都不同程度借鉴吸收了《易》学的思想,或者说这些学派的思想都或多或少地闪烁着《易》学思想的光芒。

三、积极向上的进取,注意把握为人处事的最佳度

  《易经》的本体是阴阳法则,由此衍生到六十四卦以致到更远,注意每卦每爻相辅相承,互为补充,即是有不和谐因素,也指使我们不要因一时一地的不利,而心烦气燥,心灰意冷,看不到未来的光明和前景。此种精神,即《易经》第一卦乾卦的“天行健,君以自强不息”的写照。此种精神,贯穿《易经》的始终。

  我们的先人的智者,深知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备尝把握时事,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艰辛,深谙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神奇,用他们的智慧,总结归纳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法则,用意旨在使后人尽可能地少走弯路,尽可能地避免重蹈先人失败的复辙,尽可能地发展得更好一些,生活得更好一些,因此,《易经》教导后人,要“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不但如此,还告诫后人,不要“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这就涉及我们为人处事必须把握最佳度的问题。孔子受《易经》乾卦至大、至刚、至中、至正,具备创始、亨通、祥和、坚定品质的启发,不厌其烦地教诲后人:大自然在运行中,从酝酿生机,萌芽生长,茁壮成长,结出丰硕的果实,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即有收获的喜悦,又有亏损的痛苦。人要领悟这一自然法则,既抓住发展的机遇,发展自我,又注重“潜龙勿用”,进退得当,在条件不具备时,既不能贸然行事,盲目妄动,免遭祸殃,又不要对前景失去信心,看不到成功的希望,而要坚定获胜的信念。总之,《易经》反复告诫人们,要以天地法则为法则,顺应时势,与时俱进,效法宇宙恒久而又井然有序的精神,始终保持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精神,造福社会,造福人类本身。

四、一切事物都处于变易之中

  《易经》之谓易学,表明世间一切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就是在变化中发展,发展中变化,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演进到今天的。古人认为宇宙之大,虽然变化不息,但却遵循一定法则,一定规律,井然有序,循环不已的变化;认为人的命运,社会发展、更迭也受一定的法则,即规律支配,循序渐进的。因此得出结论,《易经》有不易即不变的成份,如后汉的郑玄,就主张易即不易。郑玄易即不易的思想的依据就是天地人发展变化都依从一定法则和规律,也即是说这个规律和法则是不变的。这未免有点绝对化,即把法则和规律的相对恒定性绝对化了。事实上,自然界、人世间没有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我们熟知,自然气候冬冷夏热和雷电风雨的形成,肯定有其运行规律。但在近代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在人类过度地开发利用甚至破坏自然资源的影响下,气候变暖并向无序趋势变化,该冷的地方不冷,该热的地方不热等失去法则,失去规律的现象屡见不鲜。规则被打乱,规律也乱了,这说明自然界、人世间没有不变的事物。人类感于生存环境的恶化,在惊慌之中,终于从自身找出原因,那就是人类不遵循自然规律,破坏自然法则。因此得到警示,要倍加的珍惜自然,于是才在环保问题形成广泛的共识。更令人欣喜的是,各个不同经济政治制度的国度,各种信仰都注意摒弃与人类社会发展不和谐因素,在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问题上,形成广泛共识。可以相信,有这两个共识,我们的生存环境会更加美好,人类和平共处的明天会更加美好。两个共识的形成,说明万事万物无不是在变化中发展的,在变化中趋于和谐的、完美的。

五、关于《易经》的传承

  我们知道《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正是基于此,历代先贤对《易经》都作了尽可能的阐释。追溯历史,对《易经》产生浓厚兴趣并力图作全面阐释的当数孔子,“孔子晚年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读易韦三绝”就是最好的说明。孔子为自己晚年学易来不及对《易经》进行系统全面地研究阐释报恨不已,常常叹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自孔子以后,历代先贤阐释《易经》的书,可说汗牛充栋。到了宋代,出现了两个著名的易学传承者,那就是程颐和朱熹。程颐这个大理学家遭到朝廷贬谪,发配涪州,也就是现在我们开会所在地的涪陵。在涪陵“点易洞”。程颐潜心点注《易经》完成了《伊川易传》。对《伊川易传》,清代顾炎武评价最高:“自古说《易》者,数百家,但未见超出程传以上者”。程颐以后,朱熹这个大理学家,在程颐阐释《易经》的基础上,对《易经》进行详尽地评注,完成了《周易本义》。《伊川易传》、《周易本义》可说是历代先贤评注《易经》的集大成者,正因为如此,明永乐十三年国定的教科书《周易大全》,将《伊川易传》、《周易本义》纳入其中,令学子研读。

  受程颐在涪州评注《易经》的影响,涪州学人谯定等潜心研究《易经》,完成《谯子易传》。一代文风既开,涪州学子纷纷研读《易经》,学风甚为昌盛。涪州学子竞相在科举场上崭露头角,争奇斗妍,在当时代的四川形成颇具影响的“涪州学派”,有力地推动了处于偏远落后之地的涪陵文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自宋以来,涪陵学人人才辈出,据记载,在宋代涪州出了九名进士,明代出了三十二名进士,清代出了三十五名进士,数居全川之冠。涪陵自宋以后,文运昌盛,学人辈出,无不与程颐在涪陵点注《易经》密切相关。作为今天的涪陵人,更应该传承先贤们矢志不计分谕的治学精神,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培养出更多更出色的人才,为建设祖国、建设涪陵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摘自2002年第五回世界易经大会论文汇编

(作者系重庆市社科联副主席、涪陵区社科联主席、副编审、重庆市政协委员、涪陵区政协文史委主任)
分享 |
文章录入:admin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返回首页

    Copyright www.cnyijing.net 版权所有:贵州省易经研究会
    [黔社字第0100-132号,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15200007457481524]
    邮箱:1156356446@qq.com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20077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