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宝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科学的的源头活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科学的各个领域无不打上易经的烙印。 几千年来,各家各派均把易经奉为各自的经典而传承弘扬,共同创造延绵不绝世所罕见的世罕其匹的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易经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先民理论思维的不竭源泉,是地球人类高度的文明智慧的象征和标志,是联络东西方文化的纽带,是沟通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易经是中华民族内聚力凝聚力和心力,使中华民族任何时候都密不可分。易经不仅影响中国而且影响世界,启迪人类的文化科学智慧,彰显其无穷的文化软实力。
作者经常说“易经是文化之母,科学之根”这是非常精辟的概括,是正确的理念。与多数世俗所自诩的专肆炒作学术的这样“名家”那样“名家”不同,与亵渎易经的所谓“国学”伪概念的伪君子,也不一样,在此,为传递正能量,特将其“易学简论”发表,以飨读者。
易 学 简 论 蒋南华
易学是研究天道日月星辰运行和地道与人道,即人和动植物等一切生物顺应天道发生变化之规律及其应运而生的各种气化活动的科学。它是中华文化之源,是世界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母。它“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深邃的经典,是中华民族七千年智慧和文化的结晶,是一门由易卦、易经和易传组成的全能科学。其神秘而奇特的卦画、卦象所函内容的宽泛性(“举凡天文、地理、战争、农业、贸易、婚姻、家庭、为人处事原则……”)和折中调和的模糊性,使它具有永恒的魅力和经天纬地的无穷力量,大到安邦治国,兼济天下,小到独善其身,明达君子志向。
八卦及其重叠组合成的六十四卦,都是“二二相耦”,如乾坤(天地)、坎离(水火)、巽震(风雷)、艮兑(山泽)……同世界万事万物一样(如:男女、生死、往来、上下、穷达、愚智、多寡、美丑、善恶……),都“二二相耦”,相互依存于“对立”之中。六十四卦不仅“二二相耦”,而且其爻是可变的,在一定条件下,阳爻可以转化为阴爻;阴爻可以转化为阳爻。这同哲学上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一样,反映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化学、物理学和应用数学的基本原理,原子弹、氢弹的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电子计算机的计算原理,核潜艇,导弹、火箭、卫星等等,世界一切最尖端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无不源自易学的核心理论。
可惜我们今天的人们,对于易学的认识和研究,还远不如千百年前的古人。不少人被易学中的“占卜学”的一些消极因素所蒙蔽,误认为易学是“迷信”,而加以歧视和排斥。因此,我们易学堂的任务,首先是澄清迷雾,普及易学基本知识;其次才是深入研究,让易学为中华崛起,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发挥巨大的正能量。
易学,包括易卦、易经和易传。易卦是符号;易经是解说易卦的文字;易传是解释易经的文字。
易卦的基本符号是阳爻“一”和阴爻“
一一”。《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就是阳爻和阴爻。四象是由阳爻和阴爻重叠而成的老阳“二”、少阴“”、少阳“”和老阴“二二”;八卦是由四象分别重阳或重阴而成的画象,即老阳“二”重阳“一”而成乾卦“三”;老阳“二”重阴“—一”而成兑卦“”;少阴“”重阳“一”而成离卦“”;少阴“”重阴“一一”而成震卦“”;少阳“”重阳“一”而成巽卦“”;少阳“”重阴“一一”而成坎卦“”;老阴“二二”重阳“一”而成艮卦“”;老阴“二二”重阴“—一”而成坤卦“三三”。由三爻组成的卦,称小成卦;六爻组成的卦,称大成卦。小成卦双重的上者为上卦,又称外卦,上古亦称贞 卦;下者为下卦,又称内卦,上古亦称悔卦。六爻由下往上的顺序称为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和上爻。阳爻称九,阴爻称六,如“”泰卦初爻称初九,二爻称二九,三爻称三九,四爻称六四,五爻称六五,上爻称上六。
朱熹《周易本义》所载《八卦取象歌》云:乾(三)三连,坤(三三)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乾(三)为天,坤(三三)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兌()为泽。如孔子《说卦传》所谓:“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相射,八卦相错。”
六十四卦除八纯卦,其余五十六卦叫覆卦。如乾()为天,为纯卦;天风()姤,天山()遯,天地()否……为覆卦。
伏羲所画八卦其顺序为:乾一、兌二、离三、震四(以上左旋,顺也)、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以上右旋,逆也)。而文王八卦的卦序则为:乾父一、坤母二、震长男三、巽长女四、坎中男五、离中女六、艮少男七、兌少女八。
易经从1到9的九个数中,1、3、5、7、9,是奇数,代表阳;2、4、6、8,是偶数,代表阴。1、2、3、4,数小,是生数;6、7、8、9,数大,是成数。其中的枢纽是5。5十5得10,可进位。生数1十5,得成数6;生数2十5,得成数7;生数3十5,得成数8;生数4十5,得成数9。其中6、8为阴,8是少阴,6是老阴。7、9为阳,7为少阳,9为老阳。
伏羲、神农画出了“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八卦这一演化宇宙运动基本规律的图像之后,继之又一进步绘制了更为科学的宇宙图解,即用黑白圈点、数字和图案所构成的先天本体宇宙图一一《河图》和只用9个数字按一定规则组成方形以表示宇宙阴阳变化之规律的《洛书》。
朱熹《周易本义》所载《河图》以白圈1、3、5、7、9表阳数;以黑圆点2、4、6、8表阴数。其图象郑玄解说为:“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即北方“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南方“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东方“天三生木,地八成之。”西方“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中央“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这十个数加黑白圈,分别组合成了《河图》和“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宫”的《洛书》及《九宫八卦图》(見图表)。
易学“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刚柔消长、相生相克及矛盾对立统一(即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等辩证思维规则和对天地宇宙与万事万物的本质及其运动与发展规律所做出的深刻阐述,无不充满朴素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想。被称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瑰宝的《连山》、《归藏》和《周易》,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开中华百代文化和科学技术之先河。
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发祥于岐山和渭水之滨的整个周代的思想意识形态、国家政治与管理体制、民风民俗、宗教礼仪和各项社会制度;深刻地影响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形成和各家各派学术思想的萌兴和发展;还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中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如中华文字、古代天文历法和“天人合一”的思辨哲学以及数学、美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勘舆学、环境生态学、伦理学、中医病理学、中国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军事学及文学艺术(包括音乐、美术、舞蹈和体育)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现代科技中普适遗传的64个密码和电子计算机的二进制,等等都是《易经》影响下所产生的高科技成果。此外,它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注重从整体和直观看事物,喜欢宽松、融和、共存,以小变求不变,以不变求大局稳定和“求同存异”的思维模式及其“推天道以明人事”的独特思路和文化心态。
距今七八千年前的伏羲和神农“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易·系辞上》)他们所观之“象”与“法”,就是日月星辰——太阳、月亮、北斗和二十八宿在天上的运行规律(即天象)和动植物顺应节气而发生变化的现象规律(即物象)以及风雨雷电等气候变化所显示的规律(即气象)。他们通过对这“三象”的长期观测和实践,理性地认识到:天地宇宙和世间万物都是由阴阳两部分组成的。阴阳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天地万物及其时序、季节的变化,原是阴阳相生相克、刚柔消长、此消彼长、此进彼退、相互依存、对立,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所保持的动态平衡与流转轮回。因此他们以“一”代表阳,以“- -”代表阴,根据宇宙万物的这种阴阳刚柔消长,相互依存,对立、转化的动态平衡演化规律,“始作八卦”,简明、扼要地画出了“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即“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系辞上》)之宇宙运动演化的基本规律图象。继之又进一步绘制了更为科学化的宇宙图解,即用黑白圈点、数字和图案所构成的先天本体宇宙图——《河图》和只用九个数字按一定规则组成方形以表示宇宙阴阳变化之规律的《洛书》。
伏羲、神农以“一”为阳,以“- -”为阴,以三画为一卦而画的八卦及其方位图:“ ”(乾)为天,位居正南方;“ ”(坤)为地,位居正北方;“ ”(震)为雷,位居东北;“ ”(艮)为山,位居西北;“ ”(离)为火,位居正东方;“ ”(坎)为水,位居正西方;“ ”(兑)为泽,位居东南方;“ ”(巽)为风,位居西南方(其中乾、震、坎、艮为阳卦,坤、巽、离、兑为阴卦)。(图示一:伏羲八卦图)。
这些八卦图象形象辩证地描述了天地万物阴阳相生相克、相互依存,刚柔消长、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演变规律:“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太极即太一,指天地未分之前混而为一的元气。这种元气,清者“一”(阳)上浮为天,浊者“- -”(阴),下沉为地。天地阴阳(“- -”“—”)是为“两仪”。两仪各加一阴(“- -”)或一阳(“一”),就成了能代指东西南北和春夏秋冬的“四象”。四象各加一阴(“- -”)或一阳(“一”),就成八卦。如三个阳(“一”)相加是纯阳,为乾(“ ”)卦,代表天,位置南方;三个阴(“- -”)相加是纯阴,为坤(“ ”)卦,代表地,位置北方。其他分别为震、巽、坎、离、艮、兑,代表雷、风、水、火、山、泽。他们也都是一一相对应(乾对坤,坎对离、震对巽、艮对兑,均是阴阳对应),并都置于相应的方位(乾南坤北、离东坎西)。这就是《礼记·乐记》所云:“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的客观事象,亦即《易·序卦》所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母,有父母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礼仪然后有所措”的流动、变化、运动发展、生生不息的永恒变化规律(即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羲农所画八卦不仅是一幅“设刚柔二画(以)象(阴阳)二气,布以三位(即三爻)(以)象(天地人)三才……”(《周易正义》)以演示宇宙万物阴阳对立统一的动态平衡规律及其变化状态的科学图表,同时也是一幅中国和世界最早、最简约、最科学的观象授时仪:从坤、震、离、兑、乾、巽、坎、艮的八个卦象及其卦序和每卦三爻所构成的三个层次,可以看出年节、时日和月亮的朔望周期。即第一层表示年节:从位于正北方(子位)的坤(“ ”)卦(纯阴)表示冬天(冬至)一过,万物开始生成,阳气开始上升。过正北之后的第一卦震( )至第四卦乾( ),都象征生气“一”(阳),过了正南方(午位)的乾(“ ”)卦(纯阳)表示夏至之后,阳气开始下降,阴气开始上升。从乾卦之后的第一卦巽( )至第四卦坤( ),都象征成熟的“- -”(阴)。从坤卦经震卦、离卦……艮卦回到坤卦,按顺时针方向运行一周经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回到冬至就是一年。八卦的八个方位即为一年八气的交节时刻。而东方离( )卦所居之位是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地方。太阳一出是一天的开始;而西方坎( )卦所居之位是太阳开始进入地平线(即落山)的地方,从此进入夜晚。我们从八卦图象上看,第一层从坤卦之后的第一卦震( )到第四卦乾( ),其初爻都是阳爻(“一”),即是阳光普照的白天;而从乾卦之后的第一卦巽( )到第四卦坤( ),其初爻都是阴(“ ”),即是夜雾笼罩的晚上。
八卦图象的第二层表示时日,即自太阳从东方“离”位升起后经过的第一卦兑( )至第四卦巽(“ ”),其二爻均为阳爻(“—”)。为白天;而西方“坎”位以下的第一卦艮(“ ”)至第四卦离(“ ”),其二爻均为阴(“- -”),为夜晚。
八卦图象的第三层代表月亮。月亮由亏(坤“ ”卦)到盈(乾“ ”卦);再由盈(乾“ ”卦)到亏(坤“ ”卦),正好为一周即一个月。而从盈(望日)到亏(晦朔)或由亏(晦朔)到盈(望日)为半圆,正好是半个月。故月亮从亏(即坤“ ”卦所在的方位)运行到盈(即乾“ ”卦所在的方位)时,这天就是望日十五;再运行到坤“ ”卦所在的方位时,这时就是晦日(大月为三十,小月为二十九)(图示二:羲农八卦表时空)
羲农八卦作为演示宇宙变化规律的科学图象和天文历象图,它除了能描述和解说日月运行的规律及气节变化,如“四正”、“八气”以外,还能凭“羲农之世卦虽未重而六十四卦已在炉锤之中”(杨时《语录·京师所闻》)的“因习”,将八卦作为宇宙的缩影,用六十四卦解说一年节气的变化。除以后天八卦坎、震、离、兑四正卦配以四方位代表四季外,‘还以十二辟卦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并将四正卦以外的六十卦分排到各月之中,每月配以五卦,每卦掌管六日又七分(一日按八十分计)。这就是《易经》所谓“八卦成列,象在其中”之意,亦是汉代学者孟喜、京房等所创“卦气说”之本源。
《河图》是由黑白两种圆点组成的十个数字及水木火金土五行所构成的四方形先天本体宇宙图和天文历象图。其白圆点组成的单数数字一三五七九,代表阳;黑圆点组成的双数数字二四六八十,代表阴。这个四方形图的北方,用一个白圆点和六个黑圆点表示二十八宿“四象”之一的“玄武”七宿,并代表五行中的水;东方用三个白点和八个黑点表示“青龙”,代表五行中的木;南方用二个黑点和七个白点表示“朱雀”,代表五行中的火;西方用四个黑点和九个白点表示“白虎”,代表五行中的金;中央用五个白点和十个黑点表示时空寄点,代表五行中的土(图示三:河图)
由黑白单双数圆点和五行所构成的四方形图,其居北方的一、六水,居东方的三、八木,居南方的二、七火,居西方的四、九金,居中(宫)的五、十土,若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则其五行相生:即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若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则五行相克,即: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图示四:河图五行相生相克图)
由一二三四五等九个自然数,按照“六”为老阴,“九”为老阳和老阴可以转化为少阳;老阳可以转化为少阴的《易》理规则组成的方形图案,即“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宫。中宫者土,火之子,金之母,寄理于西南坤之位” (明代程道生《遁甲演义·遁甲源流》)的《洛书》,其象征阳(“一”)性的单数一三五七九分置于四方形之四边的正方位,称为“四正”,代表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和春夏秋冬四季;其象征阴(“- -”)性的双数二四六八分置于方形图的四角,即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之位,称之为“四隅”(即“四立”),代表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它所组成的数字图形又可以视之为圆,以表示一年之中的四时八气的流转轮回(图示五:《洛书》)。河图、洛书是羲农等先哲在天象观测和所创太极、八卦的基础上对宇宙及其天文历象所作的更为理性的图象描绘。所谓“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是后人对此二图奥秘的神话化。
先哲们根据《河图》、《洛书》即天文历象图和地理方位图的构图规则,所构成的“九宫八卦“:坎一,离九,震三,兑七,乾六,坤二,巽四,艮八,中(宫)五”及“四正”(二至二分: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四维”(二启二闭,亦即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五方五行与十天干(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申金,北方壬癸水,中央(宫)戊己土),并由此推演出四时八气(一卦一气凡四十五日)及一节三元。一元五日和一日十二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与一卦三节,一节三候,一候五日,一年为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计三百六十日的观象授时法则,做了极其简约而科学的概述和描绘。九宫八卦图中的“一八三四九二七六”这八个数字,代表各具阴阳属性的物质元素。它们相互生克,按照一三九七的流转顺序,保持事物的动态平衡。八卦之“震”( )卦所在的方位为正东方,代表一年四季之一“春分”的交气时刻。按顺时针方向,离( )卦所在的位置为正南方,代表一年四季之一“夏至”的交气时刻;兑( )卦所在的位置为正西方,代表一年四季之一“秋分”的交气时刻……这样从震卦开始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的八个卦象则分别代表了由春到冬的一年。每一个卦象代表三个节气(即一个中气,两个初节)。八个卦象就代表了二十四节气。这样,八卦就成了一个不断轮回的年历表(图示六:九宫八卦图)。
《河图》、《洛书》的观象授时法则同八卦之六十四的成卦揲算程序,即“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即天地、阴阳),挂一以象三(天地人三才或天象、气象和物象),揲之四以象四时(春夏秋冬或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归奇于扐以象闰(即三年一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卦。《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朞之日(即满一年之天数)。”(《易·系辞上》),即按“一年为四时和360日及三年一闰,五年再闰”之规则,创造了中国和世界最早的神农太初历。炎帝神农公元前5037年之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所创制的这个“太初历”即“天元甲子历”,于公元前4567年甲寅经黄帝轩辕氏“迎日推策”“考定星历,建五行,察发敛,起消息,正余闰”,调制成“天正甲寅历”后,便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史记·五帝本纪》、《汉书·律历志》)。
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所谓颛顼历、夏历、殷历和周历……它们都是天元甲子历和天正甲寅历,亦即建寅为正的夏历的传承,只是建正不同而已。如颛顼历建亥(以夏历十月为正月);殷历建丑(以夏历十二月为正月);周历建子(以夏历十一月为正月)。今天水族同胞所使用的建戌为正(即以夏历九月为正月)的“水历”,亦是炎黄历法的传承。
六千余年前颛顼、帝喾以重黎和吴回为“火正”,“察辰心而出火”(《路史·前纪》),以心宿大火为主要观测对象,“序三辰以固民”,创立了以心宿大火、参宿三星和北斗星为观象对象的“三辰授时历”。他们通过对二十八宿(重点为心宿大火和参宿三星)之“中、流、伏、内”运行规律的观测,为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和二十四节气的交节(气)时刻提供了科学准则,建立了更为精准的观象授时历(参阅拙著《中华传统天文历术》)。
到了唐尧之时的夏代,我国的天象观测更加制度化和科学化了。仲康五年九月庚戌日食,星历官羲和予测失误而被正典,处以死刑就是铁证。公元前2200年成书的《尧典》“日短星昴”、“日中星鸟”、“日永星火”和“宵中星虚”即“四仲中星”中、流、伏、内规律和“朞三百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记载以及禹益之书《山海经》对“日月星辰之行次”的观测记述……充分说明四千二百余年前我国的天文历术就已从观象授时时代,进入了“明于推步”的“四分历术”时代。
《连山》、《归藏》和《周易》以“一”为阳,以“- -”为阴所组成的八卦图象,生动形象、简明精辟地揭示了天地万物阴阳、五行及其相生相克,相互依存,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相互对立、矛盾统一和相互转化,生生不息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太一(即太极)“生两仪(天地、阴阳),两仪生四象(少阴、太阴、少阳、太阳;四时),四象生八卦(八气、八方)”和“一生二(阴阳、天地),二生三(天地人),三生万物”的“天人合一”观念,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辩证哲学思想。特别是其卦爻辞的辩证思维构成了现代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辩证法最本质、最核心的基本观点,即事物内部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对立统一规律。早在六七千年前出现的太极图象(如六千年前西安半坡出现的阴阳双鱼陶器、五千年前湖北京山和辽西红山出现的阴阳双魚太极图、六千五百年前安徽含山出现的含山玉版、七千余年前湖南洪江高庙出现的八角星图和会同坛子墙发现的刻有阴阳文太极图的小陶罐以及连山龟头坡的“星象石”……)所展示的阳克阴,刚克柔,阳刚为天,阴柔为地和阴克阳,柔克刚,阴柔克阳刚的左旋右转规律,体现了阳刚克阴柔的顺向思维和阴柔克阳刚的逆向思维以及阴阳双向旋转,势均力敌而形成共和态势的双向思维。它们分别成了先秦诸子百家,即法家、道家和儒家等学说的思想基础。“法家重阳刚,道家重阴柔,儒家则刚柔并济,阴阳兼重,均本于《易》”之太极(张启成《五十载自选文集》)。由八卦演绎而成的三易(不论是“象山之云出,连连不绝”的《连山易》,还是“万物莫不归藏其中”的《归藏易》,或是“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周易》)阴“- -”、阳“一”是其核心和根基。由阴“- -”和阳“一”组合而成的八卦符号以及凭其八种符号两两相叠而形成的四百五十四爻,生动地展示了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因果关系。八卦两两相叠组成的六十四卦,从头到尾遵循着前卦为因,后卦为果的排列原则。极富辩证思想的卦爻辞,其思辨内容的宽泛性(凡天文、地理、战争、农事、贸易、婚嫁、家庭及为人处世原则,等等,在卦爻辞中都有反映),又有对卦爻辞阐释折中调和的模糊性。如《易·履》“ ” 爻辞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意思是说:如果踩到老虎的尾巴,虽然是很危险的事;但只要临危不惧,想方设法去认真对待,就可以逢凶化吉,坏事变成好事。再如《易·蒙》“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意思是说:山下有危险,但如果把握好时机,采取恰当措施,就可以化险为夷。再如《易·夬》“ ”爻辞九五:“中行,无咎。”意思是说:处理问题要坚守“中道,”即不左不右,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注意把握好其中的度。这样就不会出问题。《易经》开创了“中行观”(即中庸之道)的先河。后来老子的“知足常乐”,孔子的“过犹不及”,朱熹的“不偏不倚”……都是这种中行观的延续。
八卦与阴阳对应,与天地万物对应(“远取诸物”),与人体各部对应(“近取诸身”)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应思维(如《中华绝学》第22页“天有三百六十度,人有三百六十节……天有日月,人有耳目……天有各种气象变化,人则有喜怒哀乐情感的变化……”)和天地人合一为“三才”的思想所包容的无穷时空观念及其全息思维,不仅体现了八卦的主次性和层次性,而且还体现了它的方位性和季节(时令)性。
八卦图象不仅指明了八个方向,而且还标明了四时八气。其乾( )对坤( ),震( )对巽( ),坎( )对离( ),艮( )对兑( )均为阴阳相对。其乾南坤北,震东兑西等方位与季节(四时八气)也形成了对应关系。它所显示的方位性与季节性也都具有严密的整体性、科学性与系统性。八卦及六十四卦的卦爻辞除了反映自然的天道外,在人道即伦理道德方面也有指导作用。它能帮助人们分清是非对错,指导人们弃恶扬善,实现和谐共处。
由八卦演绎成的《易经》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思想宝库,是世界最早、最精密的辩证思维科学,是中国科学之母,亦是世界历史上最先进的灿烂文化。它内容“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其卦爻辞广泛记载了文明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军事、商贸、营造、行旅、婚嫁、丧葬、祭扫、教育、仪礼等诸多方面的活动及其予测、决策等等内容。《易传》则从“观乎人文以化天下”、“开物成务”以“致中和”的多重意义、多种角度、多个层面上对其内容进行了理论性的总结和概括。凝聚了中华民族及其先哲对自然、社会及人类生存发展规律的艰苦探索之经验与成果。易学不仅启蒙了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还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它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一座充满人类智慧的思想大宝库。
《易经》的象数思维模式向来为科学家们所信奉。《淮南子》曰:“清明条达,《易》之义也。”《易》的象数思辨方式能帮助人们将杂乱无序的感知与经验变得条理化、图式化和理论化、《易经》的阴阳、五行观和动态平衡的整体观,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基础。《易经》的阴阳学说被广泛地用来阐释人体的结构、功能以及病理的变化。“人有形不离阴阳。”故“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的“四气”(指药性的寒、热、温、凉)、“五味”(指药物的酸、苦、甘、辛、咸)以及升降浮沉的中药学理论均源于《易》学。汉代医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所阐述的“六经传变”、“六经辨证”学说,是《易经》卦象六爻三阴三阳辩证思维观的传承与发挥。隋唐药圣孙思邈《千金方》中的“六壬”观、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中的阴阳论,宋元时期刘完素的火热论、张从正的攻邪论、李皋的脾胃论、朱震亨的相火论,等等都是《易经》阴阳、五行、八卦等辩证思想的产物。正如《类经图翼·医易》所云:“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易》学阐述的是宇宙万事万物阴阳动静变化的道理,中医研究的是人体内部的阴阳盛衰消长之机制。
《周易》生生不息的生命哲学给中国画界以无限生机与活力。从审美价值来说,生命是画道的不二法门。生机、生趣、生动、活泼是画家们执意追求的灵动与神异的自然之美。画人画物既求形似更求神似,追求气韵生动、活泼,形神兼备和阴阳刚柔、虚实相生、和谐圆融的最高境界。“《周易》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调构成了中国绘画的内在特质和永恒魅力(陈玄机《周易图文大百科》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年4月版。)
在管理理念上,与西方冷漠无情、呆板、缺乏人性、一昧追求效率和利润的功利主义之程序化、模式化的管理理论相反,《周易》通过“彰往而察来”、“微显(而)阐幽”的道德教化和示范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并以全体社会人群的根本福祗为出发点以实现其“体之用”的管理目的。
太极的运动模式同电子波由中心向外之四周呈波浪形放射的运动模式一样。太极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的变化形态,与原子反应的核裂变连锁反应现象极为相似。《易经》中的阴阳被分为少阴、老阴、少阳、老阳及其所形成的“阴升阳退,阳升阴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太极观象,同物理现象的四种作用力原理也完全相似。此外,物质粒子的三易性、阴阳能元、测不准定律、S矩阵理论、物质与反物质等物理学的内容,也同《易经》有着极为相似与相通之处(陈玄机《周易图文大百科》)。
瑞士学者戈林达在其《易经的内部结构》一书中指出:斯洪贝尔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现的生命遗传密码,同《易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他明确说:遗传学上的64个普适遗传密码,是由《易》之卦爻组成的64个字码(如坤卦( )为000000;乾卦( )为111111,屯卦( )为010001;蒙卦( )为100010……)。这64个遗传密码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能适应一切生物的普适性原则,并能写成核糖核酸(DNA)分子长链(同上)。《易》是古贤哲对自然规律的科学归纳,是一部充满了数学思辨的书。“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两两相叠成六十四卦,就是一个数学幂的算式系统。它由阴“- -”,阳“一”符号通过数学的方式构建出宇宙模型,以阐述天地造化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形成原则及其变化规律。
河图、洛书展示了最基本的自然数之间的和差关系,具有很强的数学性。它们不仅由数字组成,而且彼此之间有一定的顺序关系,并能从中获得奇妙的算式结果。《洛书》:“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各纵、横、对角线的三个数字相加之和均等于15。其总数(即从1加到9)之和为45,即古人所谓的“万物生死存亡之数”。
《河图》由黑白两种圆点组成的10个数字和水木火金土五行构成四方形的先天本体宇宙图图式的圆圈为阳,为天,为奇数;黑点为阴,为地,为偶数。奇数相加之和为25;偶数相加之和为30;奇数和偶数(即10个数)相加之和为55。这个代表天地总数的五十五,古贤哲亦称之为“大衍之数”,意思是从这个数中可以衍化出天地万物之数。《易·系辞上》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25;地数30,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朞之日(即为一年之日数)。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事毕矣!”八卦和六十四卦的成卦揲算过程及其揲算方法,不仅涉及到数学和天文学方面的许多基本知识,形成了数学思维及其典型的举全论证法,而且还成就了我国乃至世界最为古老的程序化的专用算法设计(张图云《周易的数学——揲扐算法研究》)。卦象揲算程序化的实用算法设计思想及其以经验归纳为主的数学方法以及实用筹策算具和阴(“- -”)阳(“一”)二爻的重复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及其计算方法,不仅创造发明了世界数学记数的10进位制;同时还奠定了现代电子计算机二进制算术的理论基础。公元1646——1716年德国著名数学家莱布尼茨受到羲农八卦和六十四卦卦象构成规律的启迪,发明了二进制算术,为电子计算机的研制,从数学计算原理上铺平了道路。不少学者指出:羲农“八卦图本身就是二进制”.。
卦象揲算技术的10进位计算法,不仅可以用来点数、计数,其计数单位从零到个十百千万,乃至无穷。经研究考证和出土文物,如:荆州王家台秦墓《归藏竹简》和《周礼·保氏》、《吕氏春秋·审分览》、《史记·楚世家》、《九章算术》、《晋书·律历志》,等等证实:10进位制的数学计算法从七千余年前的伏羲、神农时代就开始了。伏羲“作九九之术”,黄帝命“隶首作算数”,颛顼、帝喾令“巫咸作筮”……从羲农“作九九之术”开始到殷商之际,这个从“0”到个十百千万的计数单位,不仅用来点数和记录十万以内的正整数的任何数值;而且还可以完成十万以内正整数的加法运算、减法运算和乘法运算以及正整数范围内的除法运算。从西安半坡和马家窖等遗址出土的陶制等器物纹饰证实: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的先民就已掌握了不少几何学方面的知识。而举世闻名的“勾三股四弦五”即“勾股弦定律”的发现,也源于殷商之前的八卦和六十四卦卦象揲算的算筹记数和四则运算。当代学者朱伯崑在他主编的《周易知识通鉴》一书中说:“易传说的是纯粹的数与数的关系,包括10以内的奇数、偶数之和以及10以内的自然数总和,50以下某些数除以4的余数、倍数以及某几个数与9、6的乘积等等。”并说夏商周的“数学已能乘方、开方,能算勾股、面积及各种比例问题。还能完成许多方圆问题的计算。”华裔学者沈宜中在其《科学天玄的周易》的序言中说:“根据古人原理,我已觅出代数公式数十,周期律数百,表格一百余个,计算万千。”和不少“《易经》之数理基本公式”。
八卦和六十四卦及其卦象揲算,开世界数学之先河。它所创造的10进位制和二进制算术为世界数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现代化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图示一:羲农八卦图 图示二:羲农八卦时空图(第一层年节,第二层时日,第三层月朔)
图示三:河图 图示五:洛书
图示四:河图之五行相生相克图 图示六:九宫八卦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