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社会历史观与人生价值观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转载 点击数2304 更新时间:2012-03-04 02:25:12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一、社会历史观
1.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2.社会发展的规律
(1)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发展过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与自然界一样都是合乎规律地辩证发展着。但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活动才能体现出来。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①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②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第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③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揭示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背后的动因。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第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第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第一,经济基础是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第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②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③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
3.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着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及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3)自觉投身社会实践,走同群众实践相结合道路,是当代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同群众实践相结合,要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要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二、人生价值观
1.价值与价值观
(1)①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②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第一,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第二,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①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判断是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有价值的事物的过程,是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表现。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社会存在在不同人的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③凡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最高的价值观。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各项工作应当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
(3)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①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因为: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正确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反对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②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我国,集体利益是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体现,个人利益一般表现为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可见,二者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是对立的。二者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互促进而共同发展。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④个人主义不同于个人正当利益。
2.人生价值观
(1)个人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①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性自私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是错误的。②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人的发展。③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①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有价值,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②一般来说,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才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④个人对社会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贡献有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这两种形式。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是统一的。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3)价值的创造与实现。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体现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在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关系中,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④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3.理想
(1)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对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影响。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崇高的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2)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最美好、最科学的理想。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要实现理想,必须把最高理想与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3)在奋斗中实现理想。理想与现实是辩证的统一关系。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要把社会理想或职业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而从主观方面来说,特别需要艰苦奋斗。
【疑难点拨】
1.存在与思维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①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不是。②对存在与思维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2.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因为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基础;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生活的实践本性揭示了各种理论认识根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并随之发展,批判了唯心主义历史观。社会生活的本质问题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
3.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于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5.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对人性的惟一科学的概括。人性虽然有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但决定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动物,主要是人的社会属性。人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里主要是阶级性。人性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由一定的教育和自我锻炼逐步形成的,是可变的。
6.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也是不同的。物只是价值客体。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是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统一。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辩证统一。
7.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明确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为各民族、各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规范,为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指明了方向。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现代文明程度的重大举措,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