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易经》数相思维与宇宙形成奥秘 黎斌
作者:黎斌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567  更新时间:2015-06-09 22:03:33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易经》数相思维与宇宙形成奥秘
                        作者:黎斌


    摘要:该文从易经文化视角,以独特的《易经》数相思维方法,论述和研究了宇宙形成奥秘。文章通过论述和研究,带来了许多新发现,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对宇宙形成奥秘做出了全新而科学的诠释。这些新发现和新观点就人类社会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下价值,包括哲学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该文的新发现和新观点主要有:1、宇宙的本源是数,其数相为“11”(空间、天核)。数是宇宙的实体,物质是宇宙的表征;2、宇宙由无体积的空间和有体积的物质“二元”组成,其数相为“12”(空间、实体物质)。空间大到无外,包容万物。物质小到无内,存在于空间之中;3、物质来源于数之变化,存在于数之阴阳;4、空间是恒定的,实体物质是变化的,实体物质的变化本质上是数的变化;5、空间是一种物质,不是抽象概念,空间没有维度;6、易经数相思维及宇宙形成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下价值,重视和研究这些价值将有益于当下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有益于人类社会进步和地球、宇宙生态文明,有益于当下“大数据”、“大健康”建设。本文还就空间、物质等概念进行了全新诠释,提出了数相思维、天核、天质、空间生态、宇宙生态、空间疗法等新概念和新观点。

    关键词:易经,数相思维,宇宙形成奥秘,空间,天核,天质,空间生态、空间疗法

广阔的宇宙,自古以来引起了人类无限的遐想。宇宙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将向何处去?地球是怎么形成的?人类又是怎样产生的?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探索。过去哲学界、科学界、学术界在这一领域进行了许多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由于思维方法有限,未能很好地揭示宇宙形成奥秘。中国《易经》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古老文化,它以独特的思维方法,以及“大道至简”的数学模式,向我们揭示了宇宙形成的奥秘,将广阔而幽深的宇宙以极其简单的形式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些现象:当我们用铲子铲土时,铲走了什么?我们铲走了土,铲走了这块土所属的空间了吗?我们再来分析一个现象:科学家们将物质不断细分,从分子、原子、质子、夸克、中微子,到目前的超弦(微中子),还可细分吗?继续细分下去又是什么呢?我们再从佛教层面来看,佛家把物质分成“微尘”、“邻虚尘”、“虚空”。然而,虚空究竟是什么?关于这些问题,科学界、佛学界没有给人们一个满意的回答。事实上,几千年前,古老的中国《易经》早就对此做出了科学的回答。
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作进一步阐述:
一、《易经》数相思维方法及其独特性
人类的思维方法很多,从思维的“凭借物”维度可分为动态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其中抽象思维又称逻辑思维,分为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从思维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划分,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从思维的创造性维度划分,可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思维的目的维度划分,可分为上升性思维、求解性思维和决策性思维。
中国《易经》的思维方法主要有“相、数、理、占”四大方法,其中“相思维”类似于前面提到的形象思维,“理思维”类似于前面的“抽象思维”,“占思维”类似于前面的“动作思维”。易经的相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物象进行的思维活动,数思维是利用数学方法进行的思维活动,理思维是利用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概念进行的思维活动,占思维是利用“占筮”动作进行的思维活动。《易经》最独特而科学的思维是“数相思维”。
《易经》数相思维以数学形式对事物进行思维活动,它认为宇宙的本质是数,宇宙是由“数”构成的。《易经·系辞》认为:“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易经》将宇宙分为空间和物质两大类,数学表示为1、2,其中“1”为空间,“2”为物质,为有阴阳属性的物质。这好比一支粉笔,一支粉笔是个“1”,粉笔书写中形成的“粉沫”又是若干个“1”。再比如地球,整体上是一个“1”,组成地球的各要素又是若干个“1”。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数”,特斯拉说:“如果你明白了3、6、9,就找到了通往宇宙的钥匙”;德国科学家哥德巴赫在“哥德巴赫猜想”中提出“任何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当代有学者惊奇地发现,圆中任何被分成等分的角度的所有数字之和均为9,如360°、180°、90°、45°、22.5°等。同时还发现:圆内正多边形内角和的数字和均为9,如正三角形内角和180°的数字和为9,正四边形的内角和360°的数字和为9,正五边形内角和540°的数字和为9,等等;把圆分成等分,其角度总是指向9且圆汇聚成一个奇点,而圆内正多边形的变化方向刚好相反;数字9揭示了一种二元性,它既是奇点,也是真空。数字9意味着“万物”,同时也意味着“虚无”。
数学家、科学家们从现象上认识到了世界的本源是数,但他们没有进一步阐明为什么是数?数是什么?事实上,《易经》对此早有诠释。科学家们发现的“奇点”,实际上是《易经》文化所说的物质与空间的转化点。特拉斯所说的“3、6、9”,实际上是《易经》强调的三个数。《易经》八纯卦的符号由三爻组成,64重卦的符号由六爻组成,卦中阴爻为6,阳爻为9;64卦中,只有《乾》、《坤》二卦有“用爻”,并强调“用九”、“用六”,这便是特拉斯说的神奇的“3、6、9”。我们再来看3、6、9这三个数中,任何两数相乘的乘积数之和均为9。如3、6乘积18的数字和为9;3、9乘积27的数字和为9;6、9乘积54的数字和为9。此外,人们发现了0、1、2、3、4、5、6、7、8这九个数之和36的数字和为9,也发现了1、2、3、4、5、6、7、8这八个数之和36的数字和为9,实际上,所有天文数(0123456789)之和45的数字和也为9,这便是《易经》为什么要强调“用九”、“用六”的原因所在。
运用易经数相思维可以帮助我们解惑许多涉及数的问题,比如人们常说的“三阳开泰”,实际上源于《易经·泰》中的三个阳爻;“九五至尊”源于《易经·乾》中的第五阳爻(阳为九)辞:“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再比如民间常说的“七不出门,八不归家”、“七上八下”等等。“七不出门,八不归家”,有人认为与“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出门八件事有关,有人认为与土家族习俗有关。笔者认为,“七不出门,八不归家”、“七上八下”这些说法应源于中国古老的《易经》。易经八卦顺序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第七卦为艮,第八卦为坤,艮为山、为止,坤为地、为静。艮、坤之义为“静止”,不宜动,因此“七不出门,八不归家”。“艮”山在上,“坤”地在下,上山下地,因此谓之“七上八下”。此外,运用易经数相思维可以我们解惑一些易学难题,比如:民间流传的“黄地教子歌”的顺序为什么是“一鸡二犬,三猪四牛,五马六羊,七人八谷,九豆十棉花”?古人占筮为什么要从50根蓍草中舍去一根不用,只用其四十九?八卦中的六十四卦,为什么与生物学中的遗传密码是一致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为什么能够根据中国《易经》发明电脑“二进制”?等等。
综上,《易经》思维不仅是一种多维度思维,而且也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思维。这一思维方法,不仅拓宽了我们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为我们认识世界,探索宇宙提供了独特而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了我们认识事物和判断事物的能力。
二、《易经》数相思维下的宇宙形成奥秘
宇宙是什么?中国古代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称最初的宇宙为“无极”、“太极”。“宇宙”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宇”指一切的空间,“宙”指一切的时间。中国民间称宇宙为 “天地”,并将之作为至高信仰。比如中国民间的“香火”,正中间写着“天地君亲师位”;再比如中国民间结婚仪式上的“一拜天地”;此外,“老天爷”、“老天菩萨”、“谢天谢地”等等民间用语比比皆是。佛教将宇宙称为“三千大千世界”。近代以来,科学家们经过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对“宇宙”有了新定义,认为宇宙是一切空间、物质、能量的总称。另外,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学术界对宇宙的定义也很多,比如:“宇宙是时间空间的总和”、“宇宙是时间、空间、物质的总和”、“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即宇宙”等等。《周易》以《乾》代表天,《坤》代表地。数相思维下的《易经》以“1”为天,“2”为地,“空间”为天,“物质”为地,认为宇宙是空间和物质的总和。
关于宇宙的起源,古往今来,一直是人们苦苦思索的问题。西方宗教认为宇宙是由神或上帝创造的,中国上古神话认为“盘古开天地”,中国道家、儒家从“无、道、理、心”角度去探索宇宙起源,老子宇宙观认为,万物生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周敦颐的宇宙生成观认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黄帝四经》认为:“天执一明三定二”。
在经过长期的抽象哲学思辩后,科学家们开始从天文观测和物理实验入手研究。到20世纪,形成了两种影响较大的“宇宙模型理论”:一是稳态理论;二是大爆炸理论。“大爆炸宇宙论”是1927年比利时数学家勒梅特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宇宙来源于超原子(宇宙蛋)或“奇点”的爆炸。“稳态(永恒)理论”认为,宇宙处于一种永恒的状态,一些星体湮没了,另一些星体又产生,宇宙只是在局部发生了变化,在整体范围内是稳定的。上述这些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其思维方法可分为两大思维,即客观思维和主观思维。由于没有涉及易经数相思维,因而未能很好地揭示宇宙的起源。
中国《易经》关于宇宙的起源是通过数学计算的,具体、形象、客观、科学。《易经》认为,亘古以前,宇宙一片黑暗,其间只有两种元素,一是空间,二是空间中的雄性物质“天核”,其数相为“11”,其中一个“1”为空间,另一个“1”为“天核”。“久静则动,动则主生”,在经过慢长的时间后,大约在1357亿年前,空间中的雄性物质“天核”开始动起来,并在其周围产生正反两种力(即阴阳二元素),天核1变为2,形成“天质”,大约在1234亿年前形成“太极”。此时的太极由空间和天质组成。又经过了一段慢长的时间,在123亿年前,太极发生爆炸,“天质”变成“物质”,形成五大星系。之后,在100亿年前,地球得以形成。再后来,在99亿年前,人类产生。可见,物质来源于数之变化,存在于数之阴阳。
关于宇宙本源为数、为“11”问题,我们可以从易经的卦符号中看出,易经之卦符号均由阳爻、阴爻即“1”和“2”构成。“爻”本身也由上下两个“1一”组成,分别代表空间、物质两种能量。《河图洛书》以点的形式表示,这些点实际上是数。太极图从最初的圆,到后来的圆中一点,再到后来的阴阳鱼形式,其中之“点”实际上也是数。中国的“筷子”文化,实际上也是数(11)的运用。中国麻将中的“饼、条、字”,以及古老“川牌”(点子牌)中的“点”,都是数的运用。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震惊世界的、在新疆出土的、充满玄机的“伏羲女娲交尾图”(见附图)中领悟到“宇宙的本源是数”。在这一图中,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点”,特别是在头部和尾部分别有两组由“点”构成的组图。其中,头部的组图由11个点和太阳、太极组成,尾部的组图由11个点和人头组成,都是11个点。笔者认为,两个组图分别在揭示宇宙和人类的起源。其中,头部的组图在揭示宇宙的起源,尾部的组图在揭示人类的起源。事实上,人的数相也是“11”,男人一个“1”,女人一个“1”,男女结合为“11”(阴阳能)。人白天站立数相是天文数“1”,晚上睡卧数相是地理数“一”,“1”是阳能,“一”是阴能,经过一个昼夜,人便在无形中获得了阴阳两种能量“十”(灵魂)。两种能量对人来说缺一不可,当人长期处于卧式状态时,只能获得地理数“一”(阴能),而无法获得站立时的天文数“1”(阳能),此时人的身体健康将出现问题。
“交尾图”中,处于左边的伏羲右手拿着“规”,代表无体积的空间,处于右边的女娲左手拿着“矩”,代表有体积的“物质”,它告诉我们,宇宙由空间和物质两大类组成。没有空间和物质,便没有宇宙,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空间包容物质,物质是空间的存在形式。空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我们一张嘴就是空间,我们身体内是空间,我们每一个细胞都在空间中。地球在空间中,五大星系也在空间中。空间没有维度,没有高低上下之分。空间虽是物质,但没有体积,只有实体物质才有体积。
宇宙的本源为数。“数”分天文数与地理数,也分阴阳。天文数为阳,有“0”无“10”,地理数为阴,有“十”无“零”。数分两个阶段形成,第一阶段形成“0、1、2、3、4”,第二阶段形成“5、6、7、8、9 ”。在天文数中,4、5(四、五)数非常特殊。天文数中,只有“4、5”的笔划数分别是2划,其它均是1划。这说明“4、5”是天文数之重要节点,是产生阴阳的节点。地理数中,四的笔划数是五,五的笔划数是四,构成“四中有五,五中有四”,这也说明“四、五”是地理数的重要节点,是阴阳共存的节点。
“数”与《易经》八卦的排列顺序有着紧密的联系。“1、2、3、4、5、6、7、8”对应易经八卦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其中排列第四、第五位的“震、巽”二卦是“节点”。震为太极,为太极爆炸;巽为太极爆炸产生的气流。123亿年,第一物质世界太极(震)爆炸,产生了第二物质世界,形成“木、火、土、金、水”五大星系,进而形成了第三物质世界地球(坎)。在10个天文数中,只有两个数可以互为颠倒,即6和9,民间对6、9的描述分别为“天掉一根藤,地上结个瓜”、“天上一个瓜,掉下一根藤”。6代表坎、地球,9代表申和人(因地支申排第9位,申即猴,人猴变),9之相为“人立地球上”。可见,6、9二数与地球和人有着密切的联系,6、9数分别代表着地球和人。对此,易经64个卦中,只有乾、坤二卦有“用爻”,并强调“用九”、“用六”,提醒人们注重6、9二数。在太极图中,阴、阳二气流动之相也似6和9。
综上所述,宇宙的本源是数,宇宙形成于数。宇宙中的物质来源于数之变化,存在于数之阴阳。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均以数的形式存在,包括明物质、暗物质、暗能量。宇宙的变化,实质上是数的变化。“大爆炸宇宙观”的观点是不完善的,如果宇宙起源于大爆炸,那么大爆炸之前又是什么呢?“稳态(永恒)宇宙观”从实体物质角度看到了宇宙的永恒性、稳态性,但它没有回答实体物质从何而来,恒定的又是什么物质。英国物理学家霍金关于宇宙的一些观点也值得商榷,有待进一步完善。
《易经》数相思维对宇宙起源的系统描述是:宇宙未形成之前,只有黑暗的空间,没有实体物质,但空间中存在着雄性物质——天核,此时的宇宙,用数相表示为“11”,其中左边的1代表空间,右边的1代表天核。此时的宇宙处于易经《乾》卦阶段,一片黑暗。在经过漫长的时期后,大约1357亿年前,空间中的“天核”开始动起来,并且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天道左旋),进入易经的《兑》卦阶段,实体物质开始形成,天文数2产生,宇宙中开始出现亮光。“天核”在旋转中在其周围产生了正反两种力,形成了具有阴阳属性的天质。之后,“天质”不断地旋转、膨胀,能量不断积聚,宇宙越来越亮,进入易经《离》卦阶段,天文数3产生。再经过一个漫长的时期后,大约在1234亿年前,随着能量不断积聚,形成了极大的“太极”(其数相为十,1234数之和),此阶段为易经《震》卦阶段,天文数4产生(天文数1至3在笔画上均为一画,到4时变成了两画,这正是太极阴阳,实体物质形成之极)。大约123亿年前“太极”发生爆炸,天质变成物质,形成“木、火、土、金、水”五大星系。太极爆炸强大的冲击波形成风,此阶段为易经《巽》卦阶段,天文数5产生。大约100亿年前,五大星系中,木星系中处于第四层的金星,在运行中偏离轨道冲入第三层土星系的太阳,与太阳相撞形成了地球,此阶段为易经《坎》阶段,天文数6产生,6之“相”正契合了这一过程。地球最初一片汪洋(坎卦中间实,上下均虚),后来陆地出现,高山隆起,此阶段为易经《艮》阶段,天文数7产生。高山不断被剥落,形成大地,此阶段为易经《坤》阶段,天文数8产生。有水有山有大地后,逐渐才产生了生物,大约99亿年前,产生了人类,天文数9产生,9之相为人立地球之上。
三、《易经》数相思维及宇宙形成观的当下价值
《易经》的生命力在于应用。易经数相思维及宇宙形成观,在当下不仅有着十分重要的哲学价值,而且有着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不仅有着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而且有着十分重要的生态价值、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易经数相思维及宇宙形成观的当下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促进人类对宇宙物质性的深度认识。易经数相思维及宇宙形成观认为,宇宙是物质的,物质由空间和实体物质组成,实体物质分为有体积物质、无体积物质。空间是无限的,大到无外;物质是有限的,小到无内。空间包容万物,所有的实体物质均处于空间中。比如星球在空间中,人在空间中,细胞在空间中,微中子也在空间中。宇宙的本源是数,其本源数相为“11”,实体物质来源于数的变化,其本质是数。
这一观点启示我们:一是应注重“客观思维”和物质文化。应客观地认识宇宙,而不能只靠主观思维。不管我们用大脑去思考还是用心去思考,宇宙都实实在在地存在于那里。宇宙不是靠实验室做实验得来的,也不是靠逻辑推理推出来的,而是靠其自身的数学机理形成的;二是应树立“空间、物质”二元认识观。宇宙由空间和物质两大原素构成,其客观数相为“12”。意识只是实体物质中的生物的一种属性。人类在关注实体物质的同时,应关注空间这层物质。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空间是一个大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并非人们日常所说的天空、太空,还包括任何实体物质里面的空间;三是应树立“数宇宙”观。既然宇宙的本源、本质是数,人类应加强数层面的宇宙研究,特别要关注天文数与地理数的互动作用机理,从中揭示其客观规律来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四是应关注无体积物质,加强对无体积物质的研究。现代科学研究已涉及到宇宙中的“暗物质”、“暗能量”,但目前的关注度和研究深度不够,需进一步加强。
2、有利于促进人类对宇宙变化性的深度认识。易经数相思维及宇宙形成观,不仅认为宇宙是物质的,而且还认为宇宙是变化的,这种变化主要是实体物质的变化,时间是实体物质形成、积累、终极、再生的过程。宇宙中不占体积的物质——“空间”是不变的、永恒的,“空间”不增不减。比如:一个星球消失了,这个星球原先所在空间并没消失;人的一生也是从无体积到有体积,再从有体积到无体积的过程,人的身体消亡了,原有的空间并未消失。而实体物质的变化本质上是数的变化。宇宙中的实体物质随着数的增减变化而变化,1变2,2变3,由此循环不已,好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个星球消失了,另一个星球又产生了。
这一观点启示我们:一是“空间”没有维度,不具可分性,没有上下、左右、前后之分。所谓的三维空间、四维空间、多维空间等只是相对于实体物质而言。“超弦理论”下的“十维宇宙”观有待深入研究,科学家们发现的“奇点”实际是空间,其数相为1。对此,人类在未来的思考和研究中,应加强对“空间”这一特殊物质的研究,加强对“无维空间”的研究,以及“无维空间”与“有维实体物质”之间的关系与作用机理;二是“空间”大到无外,包容万物,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空间”不仅仅是我们目前所说的天空、太空,还包括所有实体物质里面的空间,比如星球内的空间,人体内的空间,分子、原子、质子、中微子里的空间等等。换言之,所有实体物质均在空间中。对此,人类应关注“空间”的这一特性,思考和研究这一特性对人类未来发展的价值(包括哲学价值和科学价值),不应停留在实体物质的研究上;三是宇宙中只有“空间”这类物质是不变的、永恒的,空间在数相上永远是一个1,而不会是2。除“空间”外,宇宙中所有实体物质均处于变化、运动中。恒星也在变化中,恒星之恒是相对于行星而言的。实体物质的变化,实际上是数的变化。对此,人类应加强对实体物质“数”的机理的思考与研究,而不能把眼光总停留在实体物质的“相”上。
3、有利于促进人类对宇宙规律性的深度认识。易经数相思维及宇宙形成观不仅认为宇宙是物质的、变化的,而且还认为宇宙变化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主要是数的变化规律。宇宙的永恒定律是:“久静则动,动则主生;久动则静,静则主死”。让我们看看一粒种子,当它在土中安静一段时间后便发芽了,并开始开花、结果等过程。当这种过程发展到一定时候,又进入到静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一粒种子经过发芽、开花、结果,变成了若干粒种子,这实质上是数的有规律变化。宇宙从1到2,从2到3……然后又回归到1,从没有实体物质到有实体物质,又从有实体物质到无实体物质,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化化不尽之过程,本质上均是数之有规律的变化。
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宇宙中存在着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种客观规律本质上是数的规律,是空间与物质的规律。比如:“久静则动,动则主生;久动则静,静则主死”等。人类之前发现的许多科学规律基本上是实体物质层面的规律,按现代物理学家、天体学家的说法是“明物质”层面的规律,而对“暗物质”(即空间)层面规律的认识还很缺乏,特别是对空间与实体物质的相互作用机理的认识更为肤浅。如果人类对宇宙的客观规律认识不够,将导致人类主观行为的无限制膨胀,进而带来许多违背客观规律的问题(比如生态问题等)。只有当人类充分认识了宇宙客观规律,人类的行为才可能变得理智。
4、有利于人类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易经数相思维及宇宙形成观,有利于人类冷静地思考世界与人生,冷静地反观科学与发展,冷静地反观其主观思维和主观形为,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既然宇宙是由“数”构成的,它使人们认识到宇宙不是由神创造的,也并不神秘。爱因斯坦说“宇宙是神秘的,上帝是存在的”,孔子说“阴阳不测谓之神”……当我们一旦掌握《易经》数相思维,并认识到宇宙的本源是数后,浩瀚的宇宙就再也不神秘,就简单得只有数,宇宙中的一切变化就简单得只有数的“加减法”。实体物质变大做的是加法,变小做的是减法。人类个体也简单得只是一个数,人生只不过是数的“加减法”。
世间万物的变化不过是数的加减和变化,时间不过是实体物质产生、积累、变化和再生的过程。让我们静下来想一想,流星划过天空后那不变的天和地。所谓的“人定胜天”不过是一种精神,亘古以来,千千万万的人死去,可天还是好好的;所谓的“山高人为峰”也不过是一种人文,滚滚红尘后,山峰还是山峰,没有看到人还站在山峰上。宇宙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应主动去适应这种规律,不违自然。这自然涉及到自然生态、人体生态、人类生态和宇宙生态的环境保护问题。当我们在做经济增长加法时,应冷静地想想是否在做生态环境的减法。哈佛大学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 2015年3月17日在清华演讲中指出:“我们在本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气候变化以及致力于构造一个可持续、宜居住的世界”,并强调“大学尤其要善于‘不同凡想’” 、“而‘不同凡想’地思考如何在地球上栖居,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要有效应对我们面临的挑战,有三项条件必不可少:第一项必要条件是合作,第二项必要条件是研究;第三项必要条件是培养能够提出和解答大问题的学生”。现代中国建筑和城市设计之父吴良镛院士曾说:“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笔者虽然谈不上研究,也解答不了大问题,但笔者之前、现在和未来的努力,就是要让《易经》这部生态大书惠及全人类和整个宇宙,进而促进人类与宇宙的和谐共生。
当我们树立起“宇宙数本源”的观念后,一切科学均显得是那么简单,一切的规律均显得是那么至简,正所谓“大道至简”,正所谓易之“简易”。德国科学家莱布尼兹在研究中国《易经》后发明的电脑二进位数制,简单得只有“0”和“1”。在《易经》数相思维下,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简单得只有两个人:男人与女人;宇宙中的万物,简单得只有阴、阳两种元素,简单得只有“木、火、土、金、水”五大类物质。
当我们有了《易经》数相思维及“宇宙数本源”的观念后,除了自然思考自然生态这一大问题外,还将自然思考道德、和平等这些人文生态大问题。当我们在做他人的减法时,是否辩证地想到同时在做自己的减法;当我们在做他国的减法时,是否辩证地想到同时在做本国的减法;当我们在做钱财的加法时,是否辩证地想到同时在做人生的减法。数之“加与减”是辩证的,数之加减是实体物质的变化、变易过程。实体物质在“昙花一现”后,又回归到永恒、不易的空间。当我们有了这些正念后,我们就会明白佛教“无来无去,无生无灭”、“万物互即互入”之道,就会明白易经“简易、变易、 不易”之道,就会明白“天人合一”、 “天下同人”、“和谐共生”之道。
5、有利于促进当下空间科学的发展。目前科学界在思考人类如何到达外星系这一问题时,大多是从实体物质角度去研究运载工具问题,这实际上是物质与物质问题,即使有超光速的运载工具,也很难使人类在有限的生命时间内到达遥远的外星球,更谈不上冲出太阳系,冲出木星系等。能否以易经数相思维从空间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能否利用“空间无维度、无距离”的特性去探索宇宙?能否用天文数与地理数之作用机理去探索宇宙?能否用天文数的“三元”特性去探索宇宙?这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里,笔者只是抛出一种思想和观点,至于能否实现这一梦想,还有待科学家们的努力。
关于天文数中的“三元”问题,这里作一下补充说明。天文数中,“147”数为“天元”,“258”数为“地元”,“369”数为“人元”。“三元”数的倒数分别是“741”、“852”、“963”,倒数与顺数相减均为“594”,而“594”即是“龙人马”,这其中也许隐藏着人类冲出太阳系、走向其它星系的许多规律和秘密,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6、有利促进人类“大健康”事业的发展。易经数相思维和宇宙形成观认为,人的健康不仅与实体物质有关,还与没有体积的空间有关。对此,如果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认识到了空间的特性,将有助于人类健康与长寿问题的研究。事实上,人的健康出了问题不仅是人的身体出了问题,而且还是包容人之身体内的空间出了问题;人之死亡不仅是身体的消亡,而且还是空间的失去。人从空间来,最终又回到空间去,这一过程不过是数的加减,以及数之体积的变化。易经的空间、物质观启示我们,能否从空间、物质两个层面去研究人的健康与长寿问题?使人能够更长时间地拥有自己的“体积”和“空间”,使人体更好地达到“物质”与“空间”的共生共存。对此,笔者认为,我们的眼光不能只关注病人有体积的身体,而应同时关注身体背后的空间。对此,很有必要开展“空间疗法”(或称环境疗法)研究,对病人实施必要的“空间疗法”,即将病人从医院、家庭空间转移到一个空气清新的新空间,接受“空间疗法”,这也许会收到良好治疗效果。在这方面有许多案例,《走遍中国》2013年3月20日《多彩贵州》第12集报道:一名身患鼻咽癌的贵州电视台记者,自2003年至2009年期间,多次来到“山清水秀”的梵净山寻找一种中国特有珍稀濒危两栖动物髭蟾(胡子蛙),结果,髭蟾(胡子蛙)被他找到了,他身体内的癌细胞竟也神奇地消失了,这说明“空间”、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人类应给以关注并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7、有利于促进当下相关学科的深入研究。在物理学领域,最初经典力学占据了绝对主流地位,后来量子力学的兴起,改变了科学家对物质组成成分的观点。“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学科,与相对论一起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早期量子论的奠基人是马克斯·普朗克,建立量子力学的科学家主要有波尔、薛定鄂、海森伯、得布罗意、爱因斯坦等。量子力学认为:粒子并非是台球,而是嗡嗡跳跃的概率云。量子运动具有不确定性,粒子具有不可区分性,以及量子纠缠与量子脱散;量子运动不确定性指测量物理量的不确定性,在不同的时间测量,就有可能得到不同的值,只有在这个力学量的本征态上测量它,才能得到确切的值;微观世界的实在既不是波也不是粒子,真正的实在是量子态。微观体系的实在性还表现在它的不可分离性上。站在易经宇宙形成观的角度,笔者认为,量子的不确定性,应是物质转变为空间的不确定性;粒子的不可分性,应是空间的不可分性;量子纠缠与量子脱散,应是物质与空间的纠缠与脱散。物质小到无内即成空间;微观世界的实在,应是空间,只有在纯粹的空间里才能真正认识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在数学领域,数学是一门基础科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古老的学科。数学告诉我们,世界是由数构成的,是由数的加、减、乘、除形成的。站在易经宇宙形成观角度,数学不仅是一门自然科学,而且是关于空间与物质的综合科学,几何学中的“点、线、面”实际上是数。对此,在研究上,我们不能就数学而数学,如能将数学与易学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研究,将取得更大的成果。此外,化学、地理学、医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宇宙星体学、经济学、金融学、人类学、人体生命信息学、生态学、养生学等诸多学科,其本质也是数的科学,如果能结合易学,融合易经思维方法进行研究,也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8、有利于促进全球广泛的“生态文明”。易经数相思维及宇宙形成观,由于从客观上将空间和物质看成是一个有机体,将整个宇宙和世界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将人类看成是整个宇宙和世界的一个元素,因而十分注重宇宙和世界的和谐,十分注重人与宇宙的和谐共生,十分注重世界和谐发展。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科学,但科学需要有哲学指导。人类如果一味地发展科学,对宇宙自身的规律和法则缺乏认识和“敬畏”,无节制地放大主观行为,最终将带来毁灭性灾难。宇宙是有生命的,任何有体积的物质均有生命,人类应尊重所有的生命。“万物互即互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万物均在数中,有体积的物质在数中,无体积的物质也在数中。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人类与宇宙也是“命运共同体”。对此,人类不仅应树立地球生态观念,而且应广泛树立空间生态、物质生态、宇宙生态、人体生态、社会生态等“大生态”观念;不仅应树立“天人合一”观念,而且应树立“空间物质合一”观念;不仅要保护和利用好宇宙中的实体物质,而且应保护和利用好宇宙中的空间物质。只有这样,宇宙才能生生不息,人类才能化化不尽。


参考文献:
[1].《白话易经》全译本,白话易经编译组,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
[2].孔颖达《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3].宋· 朱熹,《周易本义》,九州出版社,1973年8月第一版,2011年6月北京第11次印刷。2004年1月第1版。
[4].班固,《汉书》,岳麓书社,2009年4月第1版。
[5].麻福昌,《易经与传统医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11月第一版。
[6].黄元甲,《贵州文化后来居上》等
[7].邵伟华,《周易与预测学》,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第一版。
[8].卢泰,《周易参伍筮法》
[9].吴前衡,《传前易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10].郝刘祥,希腊化时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互动。2014.《科学文化评论》
 

                     2015年5月1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