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试论水书古籍翻译体例 | |
作者:蒙永厚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745 更新时间:2012-03-03 23:05:23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
摘要:近年来,随着水书习俗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水书古籍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和《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水书古籍翻译成为迅速兴起、倍受世人关注的一门学科,更是政府和民间关注的一个焦点。翻译好水书古籍,是抢救保护水书古籍的重要手段。采用何种体例才能更好地将水书古籍译本展现予读者,相关部门正试图统一规范,不少专家学者也撰文讨论。本文通过近年来荔波水书文献翻译整理工作实践,进行逐项分析,认为以原件(原件影印、原件文本分节断句)、语音(国际音标注音、原语音录音)、释义(直译、意译)、注释为内容的“四行七段”翻译法,是水书古籍翻译的基本体例。 关键词:水书 翻译 体例 水书,是水族先民在远古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文字以及由此文字编写而成的典籍,水族人民称之为“le¹ sui³(泐睢)”,汉语言称之为“水书”。水书是水族人民世世代代使用、传承至今的一种用于指导日常生产生活的文化典籍,被誉为水族人民的“百科全书”。水书是水族人民的精神圣物,向来严守祖规在族内世代相传或择贤徒而授,从不公开出版发行。 水书古籍抢救工作始于1966年。1994年12月,贵州民族出版社公开出版水书大师王品魁先生翻译的《水书·正七卷壬辰卷》,这是水书第一个公开出版发行的译本;新时期的水书抢救工作由荔波于2002年率先发起,水书古籍于2002年3月获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列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从而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并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迅速掀起了关注谈论、征集收藏、抢救保护、宣传报道水书的热潮;2005年,贵州民族出版社公开出版由王品魁、潘朝霖二位先生翻译的《水书·丧葬卷》;200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颁布,将水书习俗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0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贵州省档案局(馆)与荔波县人民政府组织专家翻译的水书《泐金·纪日卷》;2008年3月,全国共有8件水书古籍列入了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至此,水书古籍及相关习俗的抢救、保护和研究正式纳入了国家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之列。 综观《水书·正七卷壬辰卷》、《水书·丧葬卷》两个译本,其开创了原件(原件文本分节断句)、语音(国际音标注音)、释义(直译、意译)、注释的“四行五段”翻译体例。在翻译《泐金·纪日卷》时,编辑组征集了一些读者的意见,认为有两个方面尚可改进和完善:一是没有原件,读者无法了解原文出处及相关基本情况。二是水书条目性能、择定方法、用途及相关水族习俗文化背景介绍不清楚。汲取此体例优点和部分读者意见,特在原件部分增加原文献影印和使用原文献影印提取字符进行分节断句,又由于该文本句式简单、内容明了,取消了意译一段,形成原件(原件影印、原件文本分节断句)、语音(国际音标注音)、直译、注释“四行五段”译法。《金银》的翻译,因原件文本句式复杂、内容深奥,故在释义部分增加意译一段,形成原件(原件影印、原件文本分节断句)、语音(国际音标注音)、释义(直译、意译)、注释“四行六段”译法。 在著录荔波县档案馆馆藏水书和翻译《金银》过程中,参与的水书先生均反应不认识国际音标,后经几次培训亦难以掌握。笔者据此认为:国际音标不是普及的知识,只有相关专家学者掌握,普通读者阅读困难,无法体验水书语音。在汲取前人翻译体例优点的基础上,笔者探索出以原件(原件影印、原件文本分节断句)、语音(国际音标注音、原语音录音)、释义(直译、意译)、注释为内容的“四行七段”翻译体例,与《金银》翻译体例一并予以奉献,恭请水书研究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和指正。 1.原件 水书古籍翻译与其他文字翻译一样,都是基于原文献的一系列活动,原件是原文献所有信息的载体,要把原文献完整介绍给读者,原件是必不可少的。 1.1原件影印 原件由于保护的需要和数量上的唯一性,不可能让所有读者接触,为解决这一问题,译者需采用影印的办法,将原文献文本复制于译文之首。使读者通过浏览影印复制件,了解和研究原文献的出处、版本年代、版式、行格、墨式、装式、书法、美术等等诸多基本信息,如水书古籍《大吉把贪》封面显示有书名,《贪巨》封面显示了抄写年代、作者姓名、装订样式等(图2),《金银》和《泐金·纪日卷》内页显示了其书写和绘画的艺术、版式等(图3、图4)。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