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易经文化”与“文化旅游”
作者:黎斌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449  更新时间:2014-03-04 21:31:07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易经文化与“文化旅游

   ——基于梵净山区域(铜仁市)文化旅游的思考 

 

作者:黎斌            

 

文化旅游是当今旅游的一个“风向标”。在这方面,相关学者已有较多论述,比如,有的学者认为“观光旅游出人气,休闲度假出财气,文化旅游出人气”;有的学者认为应提升旅游的“文化度”;有的学者认为应提高旅游的“文化吸引力”。在这里,笔者不想就文化旅游的重要性、必要性等作过多论述,只想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结合梵净山区域(铜仁市)文化旅游实践,从“传统文化”、“易经文化”层面,论述一下“文化旅游”。

一、《易经》有明显的“文化旅游”内涵与信息

    在《易经》六十四个卦中,有两个卦与“文化旅游”密切相关。一个是“旅”卦,一个是“贲”卦。“旅”卦是专门讲旅游的一个卦,“贲”卦是专门讲“文化”的一个卦。“贲”是“文化”,“旅”是“旅游”,将“贲”、“旅”二卦结合起来便是“文化旅游”。

“旅”卦的卦象是:山上有火,不停地在蔓延,如同旅行。告诫人们:人在旅途,颠沛流离,举目无亲,惟有持纯正的态度,谨慎自强,才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人生如旅,必须小心行事,坚守正道,才会吉祥。此卦用于当今,启示我们:发展旅游事业应有正确的思路、正确的举措和正当的行为,应注重防范风险,稳健发展。

“旅”卦的六个爻辞,具体从六个方面启示我们:第一爻:“旅琐琐,斯其所,取灾。”意思是:在旅途中,如果过于小器,不仅琐碎讨人嫌,甚至行为卑贱,难免招灾,身陷困境。此爻用于当今,启示我们:发展旅游事业应不拘小节,应有大视野和前瞻性眼光,应行为正当,措施正确,才不会陷入困境。第二爻:“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贞。”意思是:住在旅馆里,旅费充足,同时又得到童仆忠实的服务,心情愉快,无怨忧。此爻用于当今,启示我们:发展旅游事业应有一定的发展资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以“人”为本,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这样才能吸引游人,留住游人。第三爻:“旅焚其次,丧其童仆,贞厉。”意思是:旅人所居住的旅馆因发生火灾被烧掉,身边的童仆也借机逃跑了,旅人成了孤家寡人,陷入了困境中。此爻用于当今,启示我们:应加强旅游设施的安全管理,注重防火、防盗等,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全的旅游环境和居住场所。同时要加强对旅游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不能“乘人之危”,应认真履行好自己的服务职责,为游客排忧解难,让游客满意。游客满意,旅游业才能发展。第四爻:“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意思是:虽然能够得到安稳的住处,也有利斧类的必要生活用具,以及足够的旅费,但由于所居之处的服务人员服务态度或服务质量不好,又得不到旅馆负责人的理解和支持,所以心中仍然不愉快。此爻用于当今,启示我们:发展旅游业,人的服务至为重要。尽管有一流的服务硬件设施,但如果软件这一块的服务做不到位,仍然不能使游客称心、满意。第五爻:“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意思是:旅馆虽然起初在服务上存在问题,但能够及时改正,使游客转忧为喜。就像在射山鸡时,最初虽然不顺利,丧失了一枝箭,但最终通过将山鸡当作礼物献给君王后得到了荣誉与爵命。此爻用于当今,启示我们:在旅游服务中,一旦因服务问题导致游客不高兴,但只要能及时改正,仍然可以得到游客的谅解。第六爻:“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凶”。意思是:旅游服务人员,性情刚烈,高傲待人。在旅游服务中,持这种态度,开始虽然得意洋洋,最后必定号啕大哭,就像鸟的巢被烧掉,没有了安身之处。也像在田畔丢失了牛,象征丧失了柔顺的德性,所以凶险。此爻用于当今,启示我们:游客是旅游业的“上帝”和“衣食父母”,如果将其怠慢,将使我们失去赖以生存发展的岗位与职业。

“贲”卦之“贲”,即“”。饰者,修饰、装饰、打扮。“贲”卦的卦象是:山下有火,火光通明,光彩煊赫,把山装饰打扮得很美丽。在文化方面,象征文章交错,应杂其间。此卦用于当今,启示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离不开文化,文化使人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发展文化事业需要必要的文饰、包装和宣传。

“贲”卦的六个爻辞,具体从六个方面启示我们:第一爻:“贲其趾,舍车而徒”。意思是装饰脚趾,宁愿舍弃车而徒步前往,去进行“文饰”。“文饰”不能依靠别人,应依靠自己,虽然慢一点,但是更有效。此爻用于当今,启示我们:发展文化事业,不能“等、靠、要”,不能一味地依赖别人,要靠自己“脚踏实地”去做,这样,发展的效果才更好。第二爻:“贲其须”。意思是胡须装饰下颚,与下颚一起行动。“文饰”不能仅仅依靠自己,还应依靠别人,“贲于人而与之振作”。此爻用于当今,启示我们:发展文化事业,不能只靠自己“单打独斗”,还必须积极争取他人的力量,充分利用外部力量,共同发展。第三爻:“贲如濡如,永贞吉”。意思是:被装饰、文饰得最为华丽,像打湿般光泽。同时,坚守正道,坚持正确的“装饰、文饰”,将永远吉祥。此爻用于当今,启示我们:用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发展文化事业,才能使其兴盛,基业长青。第四爻:“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意思是:修饰如老人白发(鬓白),白修饰意味着未能得到修饰。在装饰中存在了障碍,以致应当得到的装饰却落了空。就像一个恋人要与正当的配偶相聚,骑着白马像鸟飞一般地向对方奔驰而去,结果却未实现愿望。但只要坚持初哀,最后仍然没有怨忧。此爻用于当今,启示我们:在发展文化事业中,将面临许多挑战、挫折和障碍,但只要有信心,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克服障碍。第五爻:“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 意思是:不重外表而重内在实质,就像不去装饰内在朴实的山丘林园。虽然获得的君王赠送的礼物或聘礼不过是微薄的一束绢,很寒酸,但实质重于装饰,最后仍然会吉祥。此爻用于当今,启示我们:在发展文化上应注重实质内容,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应注重文化的朴实性。虽然这样做,短时间内没有什么效益,但有利于文化旅游的持续发展。第六爻:“白贲,无咎。” 意思是:领悟到装饰的空虚,而恢复本来面目时,就会无咎。文饰固然重要,但不可过度,应反归于质。此爻用于当今,启示我们:发展文化事业固然需要一定的文饰、装饰,需要一定的包装,但不能文饰、装饰过度,应注重文化的质朴本质;应保护好文化载体的原样,不要“画蛇添足”;应走内涵型文化发展之路,这样才有利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

综上,“贲”、“旅”二卦以其“博大精深”的智慧,深刻地阐述了“文化旅游”问题。归纳起来,它给我们带来了以下11个方面的启示:

1、“文化旅游”历史悠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认识世界、丰富知识、陶冶情操的一种传统活动。易经的文化旅游观,对中国的文化旅游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易、道、儒、佛、民族等文化的融合,使中国的文化旅游独具特色。

2、发展文化旅游,应有大视野、新理念,要有正确的路径和方法,以及正确的措施、正当的行为。这样,才能做大做强,赢得持续发展和基业长青。

3、发展文化旅游,不能“等、靠、要”,要靠自己努力,靠自己“脚踏实地”去做,这样发展的效果才更好。

4、发展文化旅游,不能只靠自己“单打独斗”,还必须积极争取他人的力量,充分利用外部力量和资源,借鉴他人经验,互动发展。

5发展文化旅游,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硬件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旅游硬环境。

6、发展文化旅游,人的服务至为重要。应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这样才能让游客称心、满意。

7、游客是文化旅游业的“上帝”和“衣食父母”,如果怠慢游客,将严重影响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8、发展文化旅游,将面临许多问题、挫折和障碍,但只要有信心,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克服障碍。

9、发展文化旅游,应加强安全管理,注重防火、防盗等,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全的旅游环境和居住场所。

10、应及时处理和解决文化旅游中出现的服务问题,这样才能使客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去。

11、发展文化旅游,应注重实质,不能做表面文章。虽然需要一定的文饰、装饰和包装,但不能文饰、装饰过度,应注重文化的朴实性,保护好文化的原生态。应走内涵型发展道路,不能粗放发展。虽然这样,短时间内没有什么效益,但有利于文化旅游的持续发展。

二、当前发展“文化旅游”存在的认识误区与问题

根据前面《易经》“贲”、“旅”二卦带给我们的启示,结合当今梵净山区域(铜仁市)文化旅游的实践,笔者认为当前的文化旅游主要存在以下认识误区和问题。

认识误区和问题一:一味注重“文化旅游”的经济价值,而对其文化价值认识不够。受此影响,全国一些地方的文化载体因过度开发而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地方的“文化旅游”充满了“商业味”,缺乏文化品位,影响了文化价值的发挥;一些地方的“文化旅游”庸俗、粗放、不规范,缺乏文化性。比如:一些文化旅游景点诱骗游客“烧高香”;一些文化旅游景点强迫游客购物;一些文化旅游景点的导游“宰客”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化旅游”的正常发展和持续发展。

认识误区和问题二:对历史文化和“根文化”的价值认识不够。比如梵净山区域(铜仁市)的“大明边城”景点。本来其名称不错,有历史文化韵味。但该景点新建在铜仁城郊,脱离了600多年前铜仁府的旧址,脱离了铜仁的历史文化之“根”,使其“文化旅游”发展受到影响。2013年,笔者带着从北京来的一批文化人士游“大明边城”。刚进大门,客人问这是哪时修的,笔者回答:“近几年修的”。客人一听,扫兴地说“这没有什么好看的!”马上叫我带他们到铜仁古城去。后来在中南门铜仁古城,古老的建筑,厚实的历史文化,引起了客人们的浓厚兴趣,纷纷赞誉道:“这才有文化味”。接着,笔者又带他们到铜仁市辖内的思南县,参观清代修建的“周家盐号”,同样激起了他们的浓厚兴趣。对此,笔者后来在想,为何不将“大明边城”建在铜仁古城区(中南门片区)?事实上,古城区不仅积淀了明代以来铜仁府600多年的历史文化,而且还积淀了铜仁悠久的人类文明。况且,该区域依山傍水,在铜仁城最美的一个半岛上,可以以古城为中心,将“大明边城”扩大到整个半岛。这样一来,不仅拥有了“文化之根”,而且也有了规模。其实,在这方面,湖南“凤凰古城”和贵州省黔东南州“西江苗寨”,均是很好的案例。这两个景点都是围绕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之“根”做文章,都是在“根文化”基础上进行扩建,而且做得很成功。文化旅游不能够脱离文化是根,根深苗旺。诸如“大明边城”时代文化智慧的产物,人天合一产物。没有文化认同,谈何文化旅游?  

认识误区和问题三:对文化的融合发展,以及对整体品牌打造认识不够。受此影响,一些地方的文化旅游,文化载体单一,资源未能得到很好地整合,文化旅游潜力未能得到很好地挖掘,文化旅游价值也相应地未能得到很好发挥。比如,铜仁市在文化旅游上的比较优势有五大块:一是生态文化;二是梵净山域易经文化和佛教文化;三是民族医药文化;四是厚重的历史文化;五是传统文化。然而,把握全局不够,虽然在佛教文化这一块的宣传和打造力度较大,但是对其它四大块文化的宣传和打造力度还不够,还有很大的空间道佛儒和本土民间民族文化融合建设研究还需搭把手出把力   

事实上,铜仁除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外,还有着厚实而丰富的生态文化、医易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在生态文化方面,境内的梵净山是全球著名的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基因库,是联合国“人与自然保护圈”成员。在民族文化方面,境内积淀着苗族文化、土家族文化、侗族文化等厚实的民族文化;在历史文化方面,铜仁市处于武陵山脉的核心区域,在历史上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是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两大文化体系的融合地带,是贵州开省的源头。在传统文化方面,铜仁的传统文化尤其厚实。“铜仁”这个名称的来源本身就体现了“佛、道、”三教的合一,以及易经的“天地人合一”观。明清以来,铜仁涌现了一大批易学专家,如李渭、戴世翰、阴旭等。对此,笔者认为,应整合资源,加强五大特色文化的融合发展,在统一打造“梵净武陵文化(或铜仁文化)”这一整体品牌的前提下,辅之打造生态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等五大子品牌,这样更有利于充分发挥梵净山区域(铜仁)的文化旅游优势。

认识误区和问题四:对文化旅游的宣传创新认识不足,对传统文化的持续宣传效应重视不够。比如,铜仁近年来通过强化对外宣传,通过举办多届“旅发大会”、“佛教文化论坛”等,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但过于看重“明星效应”,未能很好地将铜仁的特色文化进行融合宣传,使文化宣传的持续效应未能得到很好地发挥,文化氛围不足,导致铜仁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湖南凤凰的“过水丘”。相当一部分客人在游玩“梵净山”后,不在铜仁住下,而是赶到湖南凤凰去吃住。当然,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服务不够到位,也是导致游客“留不下来”的一个重要因素。

认识误区和问题五:对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宣传重视不够,对文化旅游的整体策划不够。致使一些非常好的文化资源仍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或处于“小”、“散”状态。就梵净山区域而言,还有相当一部分非常好的文化资源和内涵,未能得到很好地挖掘、宣传和开发,比如:梵净山金顶“天桥”的“走向未来”及“释迦弥勒交接班”文化内涵、梵净山的“现代养生”文化内涵、“九龙洞”的“九五至尊”文化内涵、“六龙山”的“六龙御天”文化内涵、“徐福山庄”的“长生不老”文化内涵、铜仁的“三教合一”文化内涵、松桃“苗王城”的“蚩尤”文化内涵、苗族的巫文化内涵、梵净武陵的“中华文明之源”文化内涵、梵净山区域的“黔门梵净易”文化内涵、铜仁“大明边城”的古城文化内涵、“铜江书院”的历史文化内涵、“乌江、锦江”的河流文明内涵、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的融合文化内涵,等等。这些文化目前还处于未发现或分散状态,有待进行系统挖掘、研究、整理、策划和开发。

三、以“易经文化”智慧,助力“文化旅游”发展

1、以“大视野、新理念”,发展“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品位的旅游,其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对此,应像《易经》文化所启示的那样,不能拘小节,不能用狭隘的眼光去发展文化旅游。应拓宽视野,以创新的思维和理念去发展文化旅游。人天合一,应树立“大文化”、“大旅游”理念,做“文化旅游”的“大手笔”。

就梵净山区域(铜仁市)而言,应着力从文化的“时间”和“空间”,或从文化的“厚度”和“广度”两个维度去挖掘、研究和开发该区域的旅游文化。在“时间”(厚度)维度,不应足限于明清以来的文化,或文字历史层面的文化,应上溯到口传历史或上古、远古层面的文化。事实上,在梵净武陵区域,留下了大量远古、上古时期的文明。如神农炎帝、共工、祝融等中华民族始祖文明;在“空间”(广度)维度,不应足限于梵净山区域,或铜仁市区域,或黔东区域,应拓展到整个梵净武陵区域,拓展到贵州、湖南、湖北、重庆四省的武陵山脉区域。应将梵净山区域(铜仁市)的文化挖掘和研究视野,拓展到大梵净武陵文化,拓展到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拓展到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两大文明,拓展到“中原文明、北方文明、齐鲁文明、秦文明、吴越文明、荆楚文明、巴蜀滇文明”等七大文明。这样一来,梵净山区域(铜仁市)的文化才“博而大”。文化“博而大”后,进而才能为发展“大手笔”“文化旅游”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

2、抓住文化之“根”,发展“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固然可以创新文化载体,但绝不可忽视文化之根。“根文化”由于蕴藏着悠久的时空信息,蕴藏着厚实的历史文化,因而具有强大的文化磁场。特别是在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方面,“根文化”尤其重要。离开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之根而新创的文化载体,在文化旅游价值方面均要大打折扣。因此,文化认同,自觉自信,紧紧抓住文化之“根”,来策划和发展“文化旅游”大有可为

就梵净山区域而言,当前在佛教文化这一块,应紧紧围绕历史上的“四大皇庵和四十八脚庵”做文章。对被破坏的(如“坝梅寺”等),要尽快加以修复。不能一味地新建寺庙。在生态文化这一块,在主打“梵净山”牌的同时,应把“九龙洞”、“六龙山”、“佛顶山”、乌江、锦江等纳入“梵净山”生态体系进行整体打造。同时,在打造自然生态文化的同时,应注重打造生态文化后面的人文文化价值。在传统文化这一块,应高度重视两个“根”:一是“三教合一”文化之根;二是明清时期梵净山区域的易文化之根。应加强“梵净武陵——中华易文明之源”的研究和宣传,开发好思南明代李渭(王阳明三大弟子之一)的“点易洞”。在历史文化这一块,应重点围绕“梵净武陵文化”、“巴蜀、荆楚文化”、“大明边城”、“贵州开省源头”、“南长城”、“苗王城”等几个“点”做文章。特别建议:将现有的铜仁城郊“大明边城”迁至“中南门”古城所在的半岛上,以“中南门”古城为中心进行扩建,将整个半岛打造成规模宏大的“大明边城”,现有城郊的“大明边城”作为整个“大明边城”的一部分。同时,将铜仁的特色文化浓缩在“大明边城”内,形成集观光、休闲、文艺、茶道、度假、商贸等为一体的文化综合体。

3、突出文化之“特色”,发展“文化旅游” 

特色文化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就铜仁而言,主要有五大特色文化。即生态文化、梵净易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含民族医药文化、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应在“特”字上下功夫,围绕这五大特色文化,做好“五篇文章”。

一是挖掘好特色文化,并使之形成特色文化体系,统一运作,规范运作;二是加强特色文化宣传。广泛采取媒体宣传、大型主题活动宣传、户外广告宣传、各种学术活动宣传等进行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宣传口号应突出特色,这样效果才好。在此,笔者提炼出以下宣传口号或广告词供参考:“拜佛梵净山,养生太平河”、“高端养生何处去?贵州铜仁梵净山”、“净山净水净心灵,贵州铜仁梵净山”、“天然氧吧在哪里?贵州铜仁梵净山”、“走向未来,请到梵净山来”、“何山同居两大佛?贵州铜仁梵净山”、“四大名山供菩萨,梵净山巅供两佛”、“大慈弥勒佛,欢乐梵净山”、“释迦弥勒交接班,贵州铜仁梵净山”、“金榜题名拜何处,梵净山上‘万卷书’”、“武陵山脉何处高,梵净山高入云霄”、“梵天净土铜仁市,武陵之都铜仁城”、“九五至尊出何处?贵州铜仁‘九龙洞’”、“六龙御天在哪里?贵州铜仁‘六龙山’”、“徐福后代何处去?贵州铜仁‘六龙山’”、“天下苗王在何处,贵州铜仁苗王城”、“民族乐器国际奖,玉屏箫笛破天荒”、“北京有个‘颐和园’,‘颐和园’字出印江”、“刀山火海何所惧,苗巫特技在铜仁”等等;三是围绕特色文化,针对当今游客的需求,不断创新“文化旅游”产品和载体,比如,在生态文化上,可开发“生态养生”产品;在佛教文化上,可开发“走向未来”(弥勒佛是未来佛)产品;在民族文化上,可开发“土家风情”、“苗家风情”、“侗家风情”等产品;在历史文化上,可开发“大明边城”、“武陵之都”、“梵净武陵中华文明之源”等产品;在传统文化上,可开发“边城禅茶院”、“徐福养生馆”、“箫笛文化馆”、“书画文化馆”、“民风民俗馆”、“滚龙炸龙表演馆”、“苗巫文化表演馆”、“铜江书院”、“梵净国学馆”暨诸如“梵净韵”(http://www.cnyijing.net等等。

4、加强文化融合,发展“文化旅游” 
    文化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应充分利用不同文化的不同场气和人气,充分发挥文化的“包容性”,抓好文化的“融合发展”,促进优势互补。就梵净山区域而言,应将生态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这五大特色文化融合起来发展,形成一个特色文化体系和“文化大包”,规范动作。在着力打造“梵净山文化”或“铜仁文化”这一整体品牌的同时,努力打造生态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这五大子品牌,以及与之相联的若干子子品牌,以充分发挥品牌的合力效应。

应在打好“梵净山”这张主牌的同时,打好相关文化牌。亦即在做好“梵净山”这道文化“大菜”、“主菜”的同时,也应做好其它文化“小菜”、“配菜”,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文化旅游需求。这里面,关键是如何做好文化“配菜”?如何引导游客享用文化“大餐”?如果处理好了这些问题,便不愁游客不留下,不愁游客不再来。对此,考验我们的智慧。

5、兼顾“保护”与“开发”,发展“文化旅游” 
    在抓好“文化旅游”开发的同时,应加强对文化载体的保护,以避免在开发中受到破坏。在生态文化这一块,应有前瞻性眼光,应因地制宜,珍惜大自然赐予的生态文化,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绝不能因一点眼前利益和“蝇头小利”而牺牲生态环境。在这方面,新疆喀纳斯湖景区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该景区将景区大门设在离景区几十公里的地方,食宿地方也安排在景区大门之外。这样,一来有效地保护了景区生态环境,二来也将游客巧妙地留了下来。就梵净山景区而言,目前的景区大门设在核心区很不合理,游客可以直通景区核心区,花短短几个小时就可以把梵净山主要景点游遍,再一看,时间还早,就马上到湖南凤凰古城去吃住。这样一来,铜仁、梵净山就成了他人的“过水丘”。在这里,笔者建议:将梵净山景区的总大门设在杭瑞高速梵净山东站的太平处,或者设在江口县城去梵净山的出口。大门内统一使用景区车,沿途增建“土家第一村”、“攀岩基地”、“亚木沟峡谷”、“生态植物园”等景点,供游人参观。同时,在大门内的太平河两岸修建“步道”,供游人步行。这样,不仅有利于保护梵净山的生态环境,而且也丰富了游客的游玩内容,延长了游客的游玩时间,有利于将客人留下。

在佛教文化这一块,应加强对佛教文化载体(包括寺庙、僧塔、佛经、佛事用品等)的保护。在民族文化、传统文化这一块,应加强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研究、保护与开发。应重点挖掘、研究、保护与开发苗族、土家族、侗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以及佛、道、儒、易四教合一特色文化。在历史文化这一块,应重点挖掘、研究、保护与开发“巴蜀文化”与“荆楚文化”两大文化与梵净山区域的本土文化,应保护和开发好铜仁中南门古城,并将之打造成铜仁的核心“文化旅游”景点。

6、兼顾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发展“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固然有其经济价值,但最重要的是它的文化价值。如果一味地将“文化旅游”商业化,只看重眼前经济利益,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化旅游”的文化价值发挥。相反,如果注重发挥“文化旅游”的文化价值,并通过其文化价值的充分发挥带来旅游“名气”,将带来可观的经济价值。在这方面,湖南凤凰古城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最初,湖南凤凰古城是通过宣传文化和打造文化而发展起来的。后来,因收“入城门票”引起了人们的争论,也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在发展“文化旅游”上,要兼顾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要有前瞻性眼光,要借鉴《易经》文化的智慧,走内涵型发展之路,这样,才能赢得“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作者黎斌:当代知名国际易学专家,贵州省易经研究会党支部副书记、执行理事长,“黎氏多维易”学派创始人,贵州省民族文化学会副会长,贵州省城市金融学会铜仁分会秘书长,中国工商银行铜仁分行党委宣传部部长、办公室主任)

2014年2月24日星期一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