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人天合一神圣念  始祖伏羲女娲源:赞石朝江《我的中国苗学研究》 麻福昌
作者:麻福昌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435  更新时间:2019-06-08 12:49:15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人天合一神圣念  始祖伏羲女娲源

             为石朝江《我的苗学研究》赞

 

                                   麻福昌  

赞中国贵州苗乡,石朝江使命担当。


尽职敬业坚信仰,为中国苗学拓荒。


大作近千万字长,史料详实智慧亮。


丰硕成果世共享,人天合一大同光。



中国贵州石朝江,苗学研究品牌亮。

忘我为中国苗学,诸般诱惑舍何妨?

沿流讨源羲娲彰,璞玉浑金掘宝藏。

始祖基因天下公,人天合一大同方。

 


以下是石朝江同志《我的苗学研究》

(十~十一)全文转载如下:

  
   我的苗学研究(十)
        石朝江

 

现在,我们需要用一篇论文的篇幅,来说说“东蒙”源头。苗族从古至今,自称为“蒙”,“东蒙”就是上古时期居住在我国东方的古苗人。

从中国人类学的资料(包括史籍记载资料、学界考证资料、考古发现资料等)看,“西羌”族群出现在6000年前,以游牧业为主;“东蒙”族群出现在7000年前,以农耕业为主。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列表第三》中曾感叹说:“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在世界人类文明中,早期东方文明是先于西方文明的。在中华文明中,早期东部文明也是先于西部文明的。

    一、中国史籍记载“东蒙”人的资料

    中国史籍记载我国东方有一个“君子国”、“不死国”。“君子国”、“不死国”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

 

《山海经·海外东经》:“有东口之山。有君子之国,其人衣冠带剑。”

山海经·海外南经》:“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

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张其两耳”。

     山海经·大荒东经》:“君子国在其北,衣冠带剑,食兽,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让不争。”

 

    从上述记载可知,上古时期,在我国方有一个“君子国”、“不死国”或“大人国”。那里的人都是黑色的,个个长寿,人人不死李贤注引《山海经》曰:“不死人在交胫东,其人为黑色,寿不死。”

    继《山海经》之后,“君子国”、“不死国”、“大人国”就相继出现在了大量史籍中。

 

《淮南子·地形训》:“东方有君子之国。”

 《说文》:“凤,神鸟也”,“凤之象也……燕颔鸡啄,

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国。

《后汉书·东夷传序》:(东方)至有君子不死之国焉。

《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遗记》:“……其人不死,厌世则升天。”

 《说文》:鳳,出于东方君子之国。 “东方之人”。 

 

从以上引文可知,东方有君子之国其人不死厌世则升天。神鸟凤出于东方君子国。

 

 《博物志》:“君子国人……好礼让不争。“

《后汉书·东夷传序》:(东方)“仁而好生,天性柔顺,易以道御

《说文》:“东夷从大人也。夷俗仁,故有君子不死之国。” 

 

先秦文献记载 东方君子国好礼让不争天性柔顺,通情达理,民风清淳所以《山海经》、《淮南子》、《后汉书》等古籍称东方人“君子国”或者“大人国”“君子不死之国”“凤,出于东方君子之国”。“凤”是东方人风姓集团特有的标记,与黄帝发生战争的蚩尤,就出自上古“东蒙”人的风姓集团故知史籍记载君子之国就是上古时期的“东方蒙人”,且就是姓诸国的部落群团因为仁义“东蒙”的礼俗,也是“东君子国”、“大人国”“不死国”名称的由来。

《山海经》记载“东君子国的首领叫帝俊。

 

山海经·大荒南经》:“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采鸟是司。

 

从上述记载中可知,东方日月所出之国的首领叫帝俊,娥皇常羲

金荣权在《帝俊及其神系考略》中考证说:“帝俊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个谜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迹既不为正史所载,也不为诸子所传,只见于《山海经》之中……究其神系渊源与脉略,显不属于炎帝世系,也不隶属于黄帝世系,是与炎、黄两大神系并存的第三神系……关于帝俊在中国古代诸神中的地位,今天众说纷纭,然一般认为帝俊当是上古时代东方民族的祖先神,这种看法是一致的,因为《山海经》记载的帝俊活动地及其子孙之国大多在东方”。

张碧波在《三皇文化论》一文中,曾据汉代高诱注称:“娲,古和字”,认为“《山海经》所言:女和月母,当指女娲,娲与和音近假用,则女娲又作女和。伏羲之后裔为‘羲’,而女娲之后裔为‘和’。”

可见,《山海经》记载东方日月所出之国的首领帝俊应为伏羲,其妻娥皇常羲应为女娲。

继《山海经》之后,众多史籍也记载了“东君子国的首领。

 

《帝王世纪》:“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

 《易系辞传》:“帝出乎震。”“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淮南子时则训》:“东方之极……东至日出之次,槫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太皞,伏羲氏,东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

 

“帝出,帝指太阳神伏羲。震当训作晨,就是日出于晨,日出于东方。就是指“东蒙”人的首领伏羲出现在东方。古人排列五行方位,东方是木,木代表春天,而春天是万物萌生、促成新生、爱护新生、帮助生长的季节,后人由此引申出“仁者爱人”。 又:

 

《拾遗记》:“以木德称王,故曰春皇,其明睿照于八区,是谓太昊。昊者,明也,位居东方,以含养蠢化,叶于木德,其音附角,号曰木皇。”

《释文》:“包,本就作庖。郑云:取也。孟、京作伏。牺,郑云:鸟兽全具曰牺。孟京作戏,云伏,服也;戏,化也。”

《白虎通义·号篇》:“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

《拾遗记》:“庖者包也,言包含万象,以牺牲登荐于百神,民服其圣,故曰庖羲,亦谓伏羲,变混沌之质文,宓其教故曰宓羲。”

《白虎通义》引《含文嘉》:“伏者,别也,变也;戏者,献也,法也。伏羲始别八卦,以变化天下;天下法则;咸伏贡献,故曰伏戏也。”

《礼记·月令疏》引《帝国世纪》:“取牺牲也供庖厨,食天下,故号曰庖牺氏。”“太昊庖牺氏,风性,有景龙之瑞,故以龙纪官。”

《汉书·律历志》载刘歆《世经》:“作网罟以田渔取牺牲,故天下号曰炮牺氏。”

《左传》昭十七年:“郯子曰太嗥以龙纪。”

《荀子·正论》云:“自太嗥燧人莫不有也。”

《吕氏春秋·十二纪》载“太嗥伏羲氏。”孔颖达《左传疏》云:“太嗥身号,伏羲代号。”《吕氏春秋·孟春纪》:“其帝太嗥。”高诱注:“太嗥,伏羲氏。”

《拾遗记·卷一》:"昔者人皇蛇身九首。”

《拾遗记·卷二》:"蛇身之神,即羲皇也。”

《路史·太昊》:"伏牺人头蛇身,以十月四日人定时生,帝女游于华胥之渊,感蛇而孕,十二年而生庖牺。”

《简易道德经》:“世物,唯日光明,世人,唯羲磊落。齐奉羲如天上之日,始之号昊。”

 

上述诸多记载可知,“东蒙”即“君子不死国”的首领为伏羲。伏羲生活于东方,兼有太阳的光明,所以又称作太昊。由于古代没有文字,先民事迹多赖后人一辈辈口耳相传,加之古今方俗之异,后来见诸文字,便出现同名异形现象。同一位伏羲,春秋战国以来的各种古籍中便有不同的写法伏羲、伏戏、包牺、庖牺、炮牺、伏牺、虙羲、虙戏、宓羲、宓戏等,均属音同音近相代又随着社会发展,文化进步,不同时期的学人对历史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和评价,便出现同人异号现象,所指实一。如太帝、太昊、太暤、春皇、木皇等,均属于因事立称。所说的都是伏羲氏。伏羲“东蒙”人即“君子不死国”之大首领,大酋长。

大量的中国史籍记载,伏羲首开中华文明之先河。我曾经将伏羲或伏羲时代的一系列创造发明归纳为八大组,即:观天象 制历算;结网罟 驯家禽;兴庖厨 行医药;画八卦 刻书契定姓氏 制嫁娶;兴管理 造干戈化蚕制衣 制乐创歌;建都宛丘 以龙纪宫。

在早期中华文明中,伏羲太昊氏可谓劳苦功高,功劳巨大。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将伏羲视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诚如王大友在《三皇五帝时代》中说:伏羲氏族是上古人类开化程度最高的氏族,进入文明阶段,继天而王,以理海内,首德于木,为百王先,故《易》称帝出于震,建寅孟春,都于陈,东封泰山,禅云云。

蒋南华在《中华文明七千年初探》中说:《尚书·序》云:伏羲氏之王天下,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今天我们使用的中文方块字,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前约定俗成的伟大创造,它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行用至今,千秋万代永无穷尽。它不曾因秦汉之兴而兴,亦不因秦汉之亡而亡。它也绝非是汉民族的发明专利,早在汉民族产生之前的几千年前特别是距今六七千年以前,以“苗蛮“为主体居民的河姆渡文化及其稍后的良渚文化时代,它就在中华大地产生和行用了……中国文字被称之为“汉字”,其实是很不确切的,也不符合其历史的真实。为了还其文字产生的历史真实,还其文字的发明创造权于中华各民族人民,应取消“汉字”的说法,而称“中文”或“华文”。

早于西部“氐羌”人的东部“东蒙”人,以及伏羲太昊、少昊的事迹为何为被中国史籍记载下来了,应该说,这是因为不同部族间的冲突和文化融合的结果。历史上黄帝打败蚩尤,尧舜禹征讨三苗,夏商周征战南蛮、荆蛮,秦国灭掉楚国等重大历史事件,使得“东蒙”人的后裔大部分都融入到华夏族中去了。梁启超先生在《论中国成文法编制之沿革得失》中曾说“我族与苗族为剧烈之竞争,卒代之以兴。于是彼族之文明,吸收以为我用。”蒋志华主编的《中国世界部落文化》也说:“东夷(应为东蒙)部落为我国早期文化的发展和推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原华夏文明就是文化相对落后的西部华夏族吸收先进的东夷(蒙)部落文化后进入文明社会的。”正因为不同部落间的冲突与融合,不属于华夏系而又早于炎黄的伏羲太昊及其原始部族,才被中国史籍记载下来了。

 二、学界研究考证“东蒙”人的资料

根据中国史籍记载资料,国内外学界对“东方君子国”即伏羲太昊部族进行了诸多的研究与考证。

翦伯赞、郑天挺在《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中注曰:“君子国,不死国,相传是东方夷国。”

苗族从古至今,自称为“蒙”,王献唐先生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考证了蒙(苗)人的来源,他说:“伏羲亦作伏牺……蒙阴一带,初皆蒙族聚处之所……所居之地名蒙,所处之山亦名蒙……伏羲后裔,周有密须四国,为东蒙主……知东蒙一带,固伏羲子孙旧壤也。伏羲之后,有东蒙氏……东为方名……又知蒙为伏羲族氏矣。族以蒙名,所居之地,故以名蒙。蒙在东方,故言‘东蒙’,合地名氏名以证伏羲,知伏羲为蒙族”。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居住在东方的人统被称为‘夷族’。太嗥是其中一族的著名酋长。”

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则说:“太嗥,号伏羲氏……传说太嗥是风姓,应同九夷中的风夷有更直接的关系。风夷在夷人氏族部落中居于首要地位,因而太嗥又是所有夷人想象中的祖先。”

苗青在《战争与西部苗族大迁徙》中考证说:在那悠悠昊天的东方寰区,在那茫茫旷世的大地中间,有两条河,一条叫浑水河,一条叫清水河……据苗族先辈的老人们代代相传下来,最早住在浑水河和清水河流域大平原里的,是一个叫“蒙”(hmongb)的大的部落部族。这个大的部落部族,居住地域方圆数千里……这“蒙”(hmongb)的名称算是最古老的了。

可以看出,翦伯赞、郑天挺认为君子国是“东方夷国”,王献唐认为蒙在东方,故言“东蒙”,伏羲为蒙族,范文澜、郭沫若认为伏羲与太嗥是同一的,是居住在东方被称为“夷族”或“夷人”的祖先,而不是华夏族的祖先。他们所说的“东方夷国”、“东蒙”、“东方夷族”,“东方夷人”,都是指向7000多年前的“伏羲太昊部族”,而不是指夏商周时才形成的“华夷五方格局”中的“东夷”。苗青则直接运用苗族人类学的资料,苗族代代相传下来,自己的祖先最早住在浑水河和清水河流域大平原里,是一个叫“蒙”的大的部落部族。

为了证明7000前“东蒙”人的客观存在和苗族源自上古“东蒙”人的伏羲太昊部族,在这里,我们不加任何评论,看看一批史学大家及知名学者是怎么说的。

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说:“古时黎族散处江湖间,先于吾族,不知几何年。其后吾族顺黄河流域而至,如此者又不知几年。至黄帝之时,生齿日繁,民族竞争之祸,乃不能不起,遂有炎帝、黄帝、蚩尤之战事。而中国文化,藉以开焉。”

王桐龄在《中国民族史》中说:“现在中国动言五族平等,所谓五族,即汉满蒙回藏族。臂如一家人,汉族是长兄,满蒙回藏族便是幼弟,是为现在人的观察。若照历史上观察,中国之民族,除了汉满蒙回藏以外,还有一位长兄,即是苗族。”

蒙文通在《古甄微》中说:“因疑苗族为中国文化之创始者……于是我东方璀璨之文化,滋与于斯,而展于三河。正所谓因天时地利,而文化之兴,固自非偶然之故也。”他还说:“古之建帝都、封大国,皆自东而渐西,即汉族以外之民族。”蒙文通说的“汉族以外之民族”,即苗族。

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说:“在华夏从西部来以前,中国土著还有苗民一族,实属最容易想到的事情。”

石宗仁在《荆楚与支那》考证说:“苏南有茅山,苏北有苗山,亦是苗蛮族‘族之所在,地名随之’的遗存……‘茅’‘苗’音转,茅山即苗山……山东省南部有蒙山,安徽北部有蒙城,砀山县有芒山,河南永城县(与淮北市邻近)有芒山。蒙山、蒙城、芒山等地名群落在鲁、皖、豫交边地区,均与苗族族称有关……今贵州、云南苗族,仍自称为蒙,为芒……蒙、芒当是同一苗蛮族自称在鲁、皖、苏、豫大地上的残存。”

杨娟、杨庆林等著的《中华民族通史论纲》考证说:“中华民族经历了上万年至数万年,这个发展进程从未中断,炎帝、黄帝、蚩尤时代并非起点,向上溯还有很长时期的历史,这段历史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是真正的中华民族起源阶段。当时(炎、黄、蚩尤时代之前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古人长期生活在华北平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他们尚处于未分裂的状态,我们将这些中华古人称为古苗人,将他们生活的那段历史时期称为古苗人时期……古苗人时期起始于古代伏羲时期。” 

法籍耶稣会士,神学家兼著名汉学家戴遂良牧师,1903年著有《历史文献》,1919年著有《历代中国》。他在《历史文献》中说:“史前期在中国出现的野蛮人被叫做‘夷’。”而在《历代中国》中则改变说:“他们则叫做‘苗’。”他还强调说:“有三个人的名字,可以用来概述中国的史前历史—伏羲、神农、黄帝……相继经过人类发展的三个文明阶段后,就到了中国古代帝国的时期。”

郭克煜等著的《鲁国史》中考证说:“在古史传说中,曲阜一带属古夷人(应为古苗人或东蒙人)居住地,有关东夷人的最古传说是太昊的事迹。太昊或作太皞……是八卦的创立者……其后春秋时有任、宿、须句、颛臾等小国,皆在今曲阜周围,由此可以推测太昊也是生活在曲阜一带的。”

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中考证说:清初陆次云《峒溪纤志》载:“苗人腊祭曰报草,祭用巫,设伏羲女娲位”。所谓伏羲女娲,在苗族民间又俗称“傩公傩母”。至今苗族地区举行“还愿”祭典时,仍于中堂设傩公傩母的木雕衣装神像……史籍还记载,伏羲氏和东夷(蒙),以凤鸟为图腾,加以崇拜,而苗族的古歌说,是凤鸟孵化“蝴蝶妈妈”生下的l2个蛋,生出了虎豹、蛇虫和人类。

杨万选在《贵州苗族考》中说:“据典籍所载,中国土人,实为苗族……苗族为中国最古人种。”

由此可见,上古“东蒙”人即伏羲太昊时代,是中国可考的历史,是上古“东蒙” 即古苗人时期,也是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发轫时代。 

三、“东蒙”直系后裔的心史记载资料

东蒙—九黎—三苗—荆蛮—武陵蛮—苗族。一脉相承。

关于上古东蒙”的客观存在以及苗族与“东蒙”人的渊源关系,我们还可以运用人类学的田野材料来加以证明。这主要是苗族心史记载与习俗。

族古歌《跋山涉水》唱道:

 

来唱五支奶,来唱五支祖,歌唱远祖先,经历万般苦,迁徙来西方,寻找好生活。

从前五支奶,居住在哪里?从前六支祖,居住在哪里?从前五支奶,居住在东方;

从前六支祖,居住在东方。挨近海边边,天水紧相连。波浪滚滚翻,眼望不到边。

 

从苗族古歌中可知,苗族祖先原居住在东方,挨近海边边,天水紧相连,波浪滚滚翻,眼望不到边的地方。贵州省民间文学工作组编著的《苗族文学史》中说:苗族“《跋山涉水》把苗族的老家称为‘东方’……历史学家说:卵生的神话是古代东方民族的传说,苗族认为祖先是从十二个蛋中生出来的。苗族认为伏羲是他们的祖先,但这个伏羲也正是古代东方民族的太昊。”

《苗族史诗·溯河西迁》唱道

 

来看看五对爹娘,六对西迁的先祖,在那生疏的年代,祖先住地在何处?

祖先住在欧整郎,波光激滟与天连;大地平坦如晒席,像盖粮仓的地盘。

 

“祖先住在欧整郎”,欧整郎是什么地方?苗语意译是水与地相平的地方,也就是“波光激滟与天连”的地方。

苗族《迁徙史歌》反复唱到:“从前老家乡,就在海边边”。苗族最古老的祭祖歌《吃牯脏歌》,反复7次唱到东方老家乡:“水牛乘着河浪走,水牛到海水日出处,富裕海边老家乡。”黔东南苗族说自己的祖先来自日出的地方,在13年一届的杀牛祭祖时,未把牛砍死以前,必须把牛头扭向东方,表示祭祀日出地方的祖先。《迁徙史歌》唱到他们祖先是“翻过水山头,来到风雪坳”,先后渡过“河水黄央央”、“河水白生生”、“河水稻花香”的三条大河南下,然后又“沿着稻花香河”西进,“经历万般苦,迁徙来西方,寻找好生活”。歌中以很长的篇幅,表述了他们的祖先南渡黄河和西进的历史过程。

据王万荣先生调查,云南文山苗族有尚东的文化习俗。祭祖尚东:文山苗族的族祭,是通过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这一节日活动来进行的。在这一节日活动中,从立杆到祭杆都体现了苗族的尚东文化。立杆要将杆顶从东方立起,因为苗族的祖先起源于东方。祭祀者要面对东方,站立于杆前,烧香化纸,一祭天地,二祭蚩尤,三祭列祖列宗。婚俗尚东:文山苗族的婚姻习俗,当男方的接亲队伍将新娘接到新郎家,必须从东方进家。若男方家没有路从东方进家,新辟路径也得照此规矩办事。丧葬向东:文山苗族的丧葬为仰身直肢葬,死者头部向东。在苗族的观念中,苗族是太阳之子,其祖居地是太阳升起的东方,死后要将头枕东方,才能回到祖先的发源地,与列祖列宗一起团聚。

清初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中说:“苗人腊祭曰报草。祭用巫,设女娲、伏羲位。”湘西苗族流传的史诗《休巴休玛》,记录了苗族先民不断迁徙的历史。当他们还定居在“占楚占菩”的年代,“繁衍如鱼如虾,收获堆积如山;人数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坚;生活越来越好,树屋盖瓦砌砖;女的戴银戴金,男的穿绸穿缎;牛马满坡满岭,猪羊满栏满圈”。后来遭到恶鬼“枷嘎”“枷狞”的破坏,被迫离开富饶的平原,迁往“高戎霸凑”(武陵山区边缘地带),在泸溪峒重新建设新的家园,“男的又来立家立业,女的又来积麻纺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炊烟绕过九十九岭,歌声响彻万里长天”,不料恶鬼追赶而来,“祸害遍及九十九岭,世上人间住不成家”。苗族七宗七房反抗失败,只得像“河里的鱼逆水而上”,从大河边被赶到小河边,从小河边被赶到小溪边。一次又一次的创业,带来的是一次又一次向更贫瘠的地区迁徙。

还傩愿是东部方言苗族对傩祭、傩仪和傩戏的统称。张应和在《湘西苗族还傩愿源流考》中说:“傩祭、傩仪和傩戏崇拜的始祖神叫‘傩公傩母’, 按苗族民间传说,他们是伏羲女娲的俗称……这进一步说明伏羲女娲当是苗族的始祖,还傩愿正是苗族祭祖的一大宗教活动。”周明阜在《湘西巫傩民俗探微》中说:“凤凰苗傩主要流行于凤凰、吉首、泸溪和怀化的麻阳等县市,傩公傩母与大庸高傩、花垣苗傩、保靖堂郎苗傩一样,皆源于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的故事。”

苗族老人去世要请巫师唱《指路歌》、《焚巾曲》,操度其亡灵回东方老家与祖先团聚。英国牧师塞缪尔·克拉克在《在中国的西南部落中》说:苗族“出殡由巫师开路,巫师先告诉死者如何进行一次抵达东方祖先处的长途旅行,他念到:现在我们送你到祖先那儿去,在路上,你要闯过很多难关,当你走过蜈蚣岭时,上面布满了许多蜈蚣,但你不要害怕,只管前进,当你爬雪山时,也不要怕冷。到了天国大门,守门老头会拦住不让你进去,你就告诉他,你是谁,以及你祖先的名字,他就会放你进去的。进入天国,你父母以及其他亲属,都会来迎接你,你将幸福也同他们一道生活。”

无论是中国的苗族或迁徙到海外的苗族,族中老人去世,要请巫师或歌师唱古老、指路歌,指引其亡灵按照祖先迁徙的路线,一步一个地名地返回东方故地投祖,然后从那里升天,到天上去与死者的众祖先亡魂团聚,而后过着犹如阳间一样的温馨、祥和的生活。在苗族人的观念里,死亡被认为是一次美妙的、通往生命之源的旅行。当然暴死者或者死得太年轻的人,是没有资格回东方老家与祖先团聚的。

四、考古发现“东蒙”人的相关资料

我国东部文明先于西部文明,也得到一百多年来的考古发现证明,早在一万年前左右,居住在我国东部的“东蒙”人或他们的祖先,就已经在“口朝黄土背朝天”地经营稻作农业了,已经开始烧制陶器了,最初的图画文字已经产生

从我国考古发现来看,上古“东蒙”人即伏羲太昊部族文化,从距今约9000年前的贾湖文化起历经后李文化(距今约8300年)、北辛文化(距今约7300年)、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良渚文化(距今约6500年)、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年)等,都是上古“东蒙”人所创造出来的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

我国学界多将上述文化统称为是“东夷”文化,这是不确切的。“东蒙”是源,“东夷”是流。上古“东蒙”人是夏商周时的“东夷”及“南蛮”共同的祖先,被称为“东夷”的人群已经不包括苗瑶畲等族的祖先了,并后来全部地触入了华夏集团、百越集团等。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的贾湖村,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共发现珍贵文物标本3000余件。器形种类主要有:陶鼎、陶罐、陶壶、陶碗、陶杯、骨鱼镖、骨镟、骨针、骨锥、骨刀、杈形器、骨笛、石磨盘、磨棒、石斧、石镰、石铲、石凿、石刀、石钻、石砧、砧帽、石环等。还发掘出了碳化稻米及石磨盘、磨棒、石铲等农具,有反映稻作农业起源的大量炭化稻粒、豆粒等植物种子。还发掘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可演奏乐器—骨笛,经研究已具备了四声、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还发现了具有文字性质的甲骨契刻符号,刻在龟甲、骨器、石器、陶器上。从文化年代及地理学看,贾湖文化上古时期“东蒙”人所创造出来的文化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后李文化遗迹主要有房址、壕沟、灰坑和墓葬等。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居住面有的经过烧烤,发现灶址和一些陶、石器等生活用具。墓葬死者头向多朝东。后李遗址所在地是上古“东蒙”人活动的地方,后李人死者头向朝东埋葬与现苗族老年人寿终正寝时头向东,唱《焚巾曲》指引亡魂,返回东方故地投祖。《焚巾曲》所说的东方,亦指太阳升起的地方,即指“东蒙”人之古地。

河姆渡遗址遗址发掘出了距今7000年前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各类艺术品等文物6700余件,以及丰富的栽培稻谷、驯养的猪、狗、水牛和捕获的禽兽的骨骸以及榫卯接合等工艺成熟、建筑结构复杂、有廊有柱的干栏式分间房屋等。专家认为,苗族吊脚楼是河姆渡干栏式建筑的传承。根据现在所知的出土考古资料,上古鸟纹,所见最早的是在河姆渡文化遗址。河姆渡遗址的发掘物陶器上有双头鸟的纹饰,同现今黔东南苗族蜡染双头鸟的纹饰是一模一样的。

良渚文化反映出农业已率先进入犁耕稻作时代,并且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工业尤为发达;贵族大墓与平民小墓的分野显示出社会分化的加剧;刻划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认为是中国成熟文字出的前奏。但是,对中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良渚文化不知为何突然间就衰落了,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纪仲庆在《良渚文化的影响与古史传说》中说:“我认为良渚文化很可能就是古史传说中的蚩尤部落集团。”俞美霞在《陶匏祭天的鸟纹符号探析》中说:杭州湾地区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不仅有其文化上先后的传承关系,同时,在鸟纹图像上也有其密切的历史渊源……只是河姆渡文化的祭祀符号多是刻在象牙蝶形器上,而良渚文化的刻绘符号则多是在玉器上。

何驽先生认为,良渚文化即是蚩尤文化,良渚玉器流行的那种神人兽面图即是蚩尤,蒋乐平先生认为良渚文化蚩尤文化,良渚文化的衰亡与黄帝战蚩尤有关

王大有在《蚩尤氏在中华文明史上的杰出地位论纲》中指出:苗族“都是头戴飞鸟形凸玉冠上插羽毛,这种玉冠,首见于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多年),发达于良渚文化(6500~4200年)—大汶口文化(6500~4500年)—龙山文化(4500~4000年)的陶器、玉器上,尤其集中于玉圭、玉钺、王冠上。”

综上所述可知,7000年居住在我国东部的“东蒙”人是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历史源头。这不但是有籍可稽、学者考证,还有民俗印证、考古发现证明。

如前所述,“东蒙”人是古苗人的启蒙时期,也是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发轫时代。苏秉琦教授生前提出要重建中国古史是有道理的。

(续)

 

              我的苗学研究(十一)

                     石朝江

 

我的苗学研究,最终落在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源头上。前所述及,这虽然是建立在坚实的资料基础上的,但要做到人们普遍地接受,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以“东蒙与西羌: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源头”为题,先后在贵州文史研究馆、贵州省委机关读书会、贵州民族大学、重庆彭水九黎城等开展学术讲座,可以说,反映是比较好的。尤其是在贵州文史研究馆的首场讲座,共有13家宣传媒体及网站进行了报导。

我是研究苗学的,为什么要涉及到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历史源头?首先,这当然是查阅的资料多了必然得出来的结论;其次,也是最主要的,是针对徐旭生的三大源头论的弊端而深究得出来的结果(三大源头论的弊端在《中国史籍载苗族早期历史资料整理与研究》中涉及,不赘述)。

我一生的苗学研究,大致情况就是这样。下来我再写点文章,出版《苗学通论再论》100万字),完成既定的“一三三”计划,我就该休息了。

2015年,石莉博士和萧洪恩教授,收集对我苗学研究的评论和报导,在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了石朝江苗学研究评论集》。

萧洪恩教授在石温玉而生辉,人述学而精存的序言中写到:石朝江先生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原副院长、巡视员。我与他交往有年,其苗学研究让我受惠良多,阅其著述之后,略有深意,是有《石朝江先生“苗学”书意》一首,以示崇敬、感奋之情:

 

        灵心慧性书族史,深情执意探苗学。

        博古通今呈精义,立己达人尽先觉。

        先民逸响惊寰宇,朝江鼎言更艳绝。

        过化存神即深邃,含英咀华肆意撷。

 

石莉在后记中这样写到:家父沉迷于苗学即苗族的人类学研究。1987年,我还在读小学一年级,一天放学时爸爸去接我,他告诉我,他已经从省委组织部调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工作了。我问爸爸,在组织部工作好或在社会科学院工作好,他回答我,在社会科学院工作好,可以看很多的书,还可以不坐班。我当时年幼不理解家父的想法。1999年,父亲的第一部著作《中国苗学》出版了,我才开始有点理解他为什么要弃政从学,为什么那样执着。再后来,他的著作一部接一部地出版,我才真正的理解了他的人生追求。

    现将萧洪恩、石莉主编的石朝江苗学研究评论集》目录录如下:

 

石温玉而生辉,人述学而精存(代序)…………………………肖洪恩

 

石朝江苗学研究著作简介

 

《中国苗学》……………………………………………………………………

《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

《世界苗族迁徙史》……………………………………………………………

《战争与苗族》…………………………………………………………………

《苗学通论》……………………………………………………………………

《中国史前史读本》……………………………………………………………

《晚清名臣石赞清》……………………………………………………………

《苗学通论续论》………………………………………………………………

 

书序与书评

 

《中国苗学》——全方位研究苗族的一部力作…………………………………

苗学研究的新篇章——读石朝江同志的《中国苗学》…………………………

苗学领域的新发展——简析《中国苗学》………………………………………

苗族史与学的丰碑…………………………………………………………………

《中国苗学》——我国第一部全方位研究苗族的专著…………………………

苗学学科的百科全书………………………………………………………………

系统、全面、辩证地专门研究苗族,便可形成苗学……………………………

《中国苗学》序——兼论苗楚同宗共祖…………………………………………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学思想史研究的一部力作——评《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

来自苗寨的宇宙追问——评《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

耕外全无事,胸中别有天——读石朝江先生的《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

自信自觉与开创——读《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

苗家生存哲学——读《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

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力作——评《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

中国苗学研究的新成果——评《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

一部填补空白的力作——《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简评……………………

一本可以传之久远的书………………………………………………………………

苗族历史文化充满魅力,蕴蓄着无穷的奥秘………………………………………

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研究苗族迁徙历史的著作……………………………………

悲壮而辉煌的迁徙之路——读石朝江新作《世界苗族迁徙史》…………………

苗族迁徙史研究的扛鼎之作——读《世界苗族迁徙史》…………………………

我国第一部以单一民族为学科研究的通论…………………………………………

十年磨一剑…………………………………………………………………………

无愧历史 无愧未来——评石朝江先生的《苗族通论》…………………………

苗学又有新的拓展——评石朝江的《战争与苗族》………………………………

苗学研究的又一部力作——读石朝江的《战争与苗族》…………………………

使君一去不可 留十万人家泪如雨读《晚清名臣石赞清传》…………………

义色英声动天地——读《晚清名臣石赞清传》……………………………………

“民怀其惠,夷慑其威”读《晚清名臣石赞清传》……………………………

凛然正气斥英酋—读石朝江、石莉《晚清名臣石赞清传》…………………………石赞清与晚清湖南水上救生事业……………………………………………………

修史作传 可明得失……………………………………………………………

贵州应成为苗族研究的大本营………………………………………………………

打造蚩尤文化品牌………………………………………………………………

抢救和发掘民族文化的目的是为了传承和研究……………………………………

 

采访报道及其他

 

苗族是中国历史上是最早种植水稻的族群之一………………………………

《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获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出版后反响好…………………………………

石朝江主持完成的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奖………………………………

《苗学通论》出版发行座谈会举行………………………………………………

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

石朝江先生《苗学通论》出版发行座谈会纪要…………………………………

《战争与苗族》出版座谈会在贵阳召开…………………………………………

石朝江先生《战争与苗族》出版发行座谈会纪要………………………………

《战争与苗族》出版引起较好反响………………………………………………

石朝江新著《中国史前史读本》出版发行………………………………………

为苗族文化寻找“出口”——采访我省著名苗学专家石朝江…………………

《晚清名臣石赞清传》一书公开出版发行………………………………………

石朝江新著《晚清名臣石赞清传》出版…………………………………………

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

石朝江考察报德清军墓…………………………………………………………

石朝江到贵州民族学院作关于“苗族历史与迁移”讲座………………………

苗学专家石朝江、杨茂锐考察文山苗族历史文化………………………………

贵州著名苗族学者石朝江、杨茂锐到麻栗坡县作学术考察……………………

后记

 

在发文章难的情况下,有这么多人发表文章评说我的苗学研究成果,我很欣慰。几十年来,我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的,也有点累,但我不怨不悔。

功名一时,文章千古。是王桐龄先生在其著的《中国民族史》中的区区几句话,决定和成就了我的人生。一个人能自己掌握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喜欢做的工作,这是人生中的一大幸事。如果有来世,我还是选择在社会科学院工作。

(完)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